公布擁有固態電池技術儲備四年半后,鵬輝能源(300438.SZ)首次對半固態電池進行產業化投資。
7月21日,鵬輝能源公布了一項合計23億元的擴產計劃,其中18億元將投資于儲能電芯項目,5億元投資于半固態電池項目,項目建設地點為烏蘭察布。
鵬輝能源此舉在行業逆境中著實顯眼。當下,對于鋰電池企業來說或許并非最好的擴產時機,自去年開啟的產業供需調整尚未完全結束,而鵬輝能源2023年全年與今年一季度業績下滑均超過90%。對此,公司在公告中表示,此次項目投資建設將增加公司資本開支和現金支出,但從長遠來看對公司業務布局和經營業績具有積極影響。
鵬輝能源研究院助理院長王康此前曾向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表示,在制造業領域,技術非常重要,而與技術同等重要的還有規模,電池制造同樣如此。隨著工商業儲能發展等涌現出的差異化需求,將決定下一個快速增長期哪些企業往上,哪些企業往下。
7月22日,鵬輝能源收19.32元/股,漲3.09%。
3年加速進軍,押注儲能電芯與半固態電池
根據公告,鵬輝能源擬在烏蘭察布市察哈爾高新技術開發區建設年產10GWh儲能電芯及系統集成項目和年產1GWh的半固態電池項目,其中儲能項目固定資產投資約18億元人民幣,半固態電池項目固定資產投資約5億元人民幣。資金來源為公司自有或自籌資金,鵬輝能源表示,預計將通過股債結合的方式籌集項目建設資金。
根據披露,儲能項目計劃于2024年9月開工,2025年10月投產;半固態電池項目計劃于2025年5月開工,2026年7月投產。
就此次擴產決定,鵬輝能源認為有利于進一步優化公司產能布局,更好貼近市場。
鵬輝能源成立于2001年,主要從事鋰電池研發與生產制造,2015年登陸深交所創業板。2011年,鵬輝能源進入儲能領域,自稱是最早涉足儲能行業的鋰電公司之一,2019年實施聚焦儲能戰略。
據國際電池市場研究機構SNE Research發布的2023年全球電池出貨量數據,鵬輝能源在2023年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榜單中位列第八位,中國企業第六位,市占率約3%。
鵬輝能源2022年9月曾就儲能電池業務占比披露稱,2020年儲能占營收比例為18%,2021提升至31%,截至2022年上半年已經提升至50%,預計未來公司儲能電池業務占比會進一步提升,遠期規劃儲能電池業務占比提升到80%以上。
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公司2023年年報未披露儲能業務收入占總收入具體比例,僅提到占比有所提升。
至于此次擴產涉足半固態電池,貝殼財經記者梳理發現,這是鵬輝能源首次進行產業化投資。早在2020年,鵬輝能源曾表示公司有固態電池方面技術儲備,但相關電池產品的量產要綜合考慮市場需求、成本、產業鏈等多方面因素。
今年6月27日,鵬輝能源再度回復投資者表示,公司半固態電池和固態電池有自己的研發路線圖,目前的產品處于送樣測試階段,下游應用領域以數碼類產品為主,后續會持續進行迭代升級。
近年來,固態電池作為有望顛覆鋰電池的又一電池新技術,產業化進程持續提速。今年以來,隨著多家企業發布相關動態,固態電池一度成為行業焦點。上汽集團今年5月宣布,將在2025年底建成全固態電池產線,并預計到2026年實現電池量產及樣車測試。電池廠商國軒高科(002074.SZ)亦在5月發布首代全固態電池產品。
貝殼財經記者了解到,電池根據電解質液含量的不同可以分為液態(液體含量10wt%至25wt%)、半固態(液體含量5wt%至10wt%)、準固態(液體含量0wt%至5wt%)和全固態(液體含量0wt%)四大類。
全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曾表示,半固態電池是液態電池和固態電池之間的一種過渡產品,不能直接稱為固態電池。不過,由于半固態電池較全固態電池技術難度與成本更低,同時在安全性方面比目前主流的鋰離子電池表現更優秀,所以半固態電池有望成為一種主流過渡路線。清陶能源總經理李崢表示,半固態到全固態是逐步升級,半固態電池的發展能支撐全固態電池的發展,也是到全固態的必然發展過程。
產業調整多家企業虧損,擴產能否搶占先機?
對于鋰電池企業來說,如今擴張并非最好時機。產業鏈整體的降價以及供需關系改變,直接沖擊了企業利潤,且這一輪產業調整或尚未完全結束。
近日,多家上游鋰礦企業披露的中報預告均為虧損,鵬輝能源同樣遭遇業績“腳踝斬”。公司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69.32億元,同比下降23.54%;歸母凈利潤為4310.20萬元,同比下降93.14%。2024年一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5.97億元,同比下降36.00%;歸母凈利潤為1635.69萬元,同比下降91.04%。
鵬輝能源將業績下滑歸因于行業原材料價格波動持續加大,碳酸鋰價格持續下行,帶動行業內電芯報價近乎腰斬,行業競爭進一步加劇。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2023年,鵬輝能源鋰電池毛利率為15.75%,同比下滑2.28個百分點,產能利用率61.54%。而在歐洲戶儲市場爆發的2022年,公司產能利用率曾高達116.93%。
而選擇在當下擴產,對于企業來說,或許意在占據市場份額與技術路線的先機。
鵬輝能源研究院助理院長王康此前在接受貝殼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制造業領域,技術非常重要,而與技術同等重要的還有規模,電池制造同樣如此。這個市場足夠大,增長足夠快,意味著依然存在許多機會,隨著工商業儲能發展等涌現出的差異化需求,將決定下一個快速增長期哪些企業往上,哪些企業往下。
政策層面也在近期加強了對行業的規范引導。6月19日,工信部公告稱,對《鋰離子電池行業規范條件》和《鋰離子電池行業規范公告管理辦法》進行了修訂。此次修訂明確提出,引導企業減少單純擴大產能的制造項目,加強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
相較2021年版本,修訂版本對鋰電池行業的技術進步和產品質量提升提出更高要求,并對電池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環壽命等性能指標,及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等一階材料能效指標設定了更為嚴格的標準。在產能布局上,新版本體現出“一升一降”的思路,即提高新進產能門檻,避免低水平重復產能建設。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朱玥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