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系統集采中標價格不斷下滑。這不僅壓縮了儲能系統集成商的利潤空間,當下關鍵部件的供貨商也品嘗到了“價格戰”所傳導的成本壓力。
“以前一個傳感器可以賣到380塊,現在別提38,有可能只能賣幾塊錢了。”一名從事消防行業的人士談到,問題是如果不安全的風險隱患沒有后果歸責,安全沒有溢價,就沒有人會傾向安全,也就沒有人會為安全買單。
消防環節量升價降
儲能系統主要由電池、PCS、溫控和消防四大環節組成。其中,電芯成本約占總系統成本的60%、PCS約占20%,消防則占系統集成成本的3%至5%。
不可否認的是,隨著儲能市場規模不斷放大,儲能消防市場也在擴張。
青鳥消防近期在互動易透露,公司國內儲能消防業務2023年發貨8500萬(元),同比增速110%。
國安達在2月的投資者調研活動中透露,自2023年7月份以來儲能新規的正式實施,公司確實能明顯感覺到整個儲能消防市場訂單需求急劇上升。
這無疑傳遞出儲能消防市場火熱的信號。
國安達透露,目前公司的儲能消防產品基本都是內銷,但一些合作客戶已布局海外市場,公司的相關消防產品作為配套產品“被動”出口。后續,公司將積極推進“主動”出口業務,盡快打通外銷通道。
事實上,當前儲能系統集成商對安全的重視程度已有所提高。
由于國外不斷有儲能安全事故發生,加上《電化學儲能電站安全規程》等相關文件要求,下游儲能集成廠商已越來越看重產品的技術水平及質量保證能力,對產品的可靠性、穩定性、一致性等關注有所提高;其次,儲能集成廠商也會對供應商的供貨能力以及產品價格進行認真考量。
不過,日前在上海第二屆儲能消防安全產業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上,歐盟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孫金華透露了一組統計數據,3.35MWh液冷集裝箱消防單瓦時的成本從2022年第四季度的0.0657元每瓦時驟降至今年二季度的0.0179元每瓦時。
這意味著,一年半的時間里,儲能消防環節的單位成本降低了三分之二。而同期,儲能電芯的單位成本也下降了超過四成。
“價格戰”或帶來高昂“學費”
中國消防協會消防電子分會秘書長張穎琮直截了當地提到,打價格戰的低質量競爭,對儲能火警預測百害而無一利。
技術進步帶來產品降本,而市場的惡性競爭所導致的“價格戰”背后也帶來了安全隱憂。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副理事長、遠景集團高級副總裁、遠景儲能總裁田慶軍表示:“當報價低于成本價時,一定會帶來質量和安全的隱患,非理性的價格競爭為儲能行業帶來了巨大的安全風險。”
在2024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在談到電池價格問題時也坦言,“卷價格”可能會使產品的質量被忽視。
曾毓群以6月24日發生在國外一家鋰電池生產企業工廠的火災事故為例,“可能電池價格便宜了5%、10%左右的價格,但是它帶來了安全隱患。”
近年來,隨著鋰電池應用的廣泛普及,其安全性問題也日益凸顯。鋰電池引發的火災事件頻發,給社會安全帶來了嚴峻挑戰。國外發生了多起儲能電站事故,使得儲能安全問題凸顯。
2024年6月24日,韓國Aricell鋰電池工廠燃起大火,在短時間內接連發生多次爆炸。5月25日,位于美國加州的Gateway儲電站失火,火災持續數周之久。4月27日,德國尼爾莫爾商業區的鋰電池儲能集裝箱發生火災。
隨著儲能電站規模越來越大,成千上萬個電池中任何一個發生熱失控都有可能引發火災,導致整個電站起火爆炸。火災事故威脅著相關人員生命財產安全的同時,也波及到儲能行業的發展和前景。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至今,全球范圍內已累計發生儲能安全事故超過百起,其中韓國成為重災區,美國緊隨其后,安全形勢不容樂觀。
儲能安全是系統工程
在“雙碳”目標的背景之下,儲能被視作調整電力供求關系的重要基礎設施。儲能市場前景廣闊,國家能源局的統計數據顯示, 截至2023年底,全國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達到31.39GW/66.87GWh。從投資規模來看,“十四五”以來,新增新型儲能裝機直接推動經濟投資超1千億元。
然而,儲能安全既是行業的底線,也是企業突破瓶頸的上限。
孫金華警示,儲能消防所占比例已經很低。如果行業繼續惡性競爭,忽視行業標準和規范,行業最終只會走上衰退的道路。
電化學儲能電站的火災事故會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包括爆炸、復燃。同時,后續還存在燃燒氣體的毒性大、火災撲救和熱失控抑制難度高等問題。面對如此高發的安全隱患,儲能行業該如何應對?
事實上,儲能安全中消防僅是其中一環。
在業內人士看來,要守住儲能安全,共有三道防線,分別是本體安全、過程安全和消防安全。本體安全是指電池質量有保障;過程安全是指使用過程的安全保障,做到提前監測、預防火災隱患以及及時處置、防微杜漸。而消防安全關注的是起火后如何滅火的措施和技術。三道防線相輔相成,共同防止災患發生,這也意味著儲能安全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行業的發展和研究的深入,儲能消防安全也不斷交出自己的新答卷。傳統的火災探測技術已經力有不逮,針對電化學儲能領域的火警探測技術應運而生,對火災的響應速度和靈敏度有所提升。
此外,由于儲能電站往往是高壓電站系統,常規消防滅火器也無法全然應用在電站滅火中。因此,業界也專注于研發更加專業化、精細化的滅火抗燃技術。
“卷價格”不如“卷標準”
一系列的風險事件與安全事故不僅引發了公眾對于鋰電池安全性的密切關注,也促使儲能消防安全標準成為業界內外熱議的焦點。
盡管目前為止,已有多部行業標準出臺,但在快速發展的新能源行業中,技術革新的步伐往往快于監管標準的更新。
除了去年7月1日正式實施的《電化學儲能電站安全規程》,《“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將電化學儲能設施消防安全納入安全生產治本攻堅重點中。該規劃還特別提到。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大量涌現,引發新問題,形成新隱患,一些“想不到、管得少”的領域風險逐漸凸顯。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在2022年2月10日印發《“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細化了儲能安全標準體系的具體內容,包括加快制定消防滅火標準,明確了儲能安全技術突破方向,為儲能大規模裝機及穩定安全運行創造有利條件等。
但關鍵國標尚未明確。
國網江蘇經研院三級專家王庭華則坦言,電化學儲能“國標”修訂了4到5年,但至今仍未頒布。而目前沿用的2014年的版本已經無法支撐電化學儲能領域的技術和消防技術發展。
同時,儲能行業近些年來在海外市場大戰拳腳,國際消防標準帶來的挑戰也不應被忽視。哲弗智能系統(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飛認為,各國消防標準不一,儲能出海面臨著壁壘。儲能企業應該利用自己的影響力,聯合國際消防品牌制定標準。
中國能源研究會儲能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常務副理事長俞振華給儲能安全打了一針“強心劑”。俞振華表示:“建議大家不要把儲能妖魔化,因為現在的安全技術創新非常快,很多技術并沒有完全進入到產業化,這與標準以及行業認知有關。當這些安全技術能夠進步到整個行業的標準,到一些體系層級之時,我們相信儲能安全整體是一個可防可控的情況。”
田慶軍認為,安全是儲能的基石,隨著儲能越來越大規模的發展、越來越深融入到電力系統,如果解決不好安全問題,儲能行業無法良性可持續發展,也無法擔當自我定位的新能源體系的核心重任。
其坦言,“今天的儲能行業是有標準的,但是行業發展太快了,標準是滯后于技術進步的。儲能需要建立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標準規范,從系統選型、電站規劃、可研設計、施工建設、工程驗收、運行維護全過程進行安全標準的定義。”
田慶軍建議,因為儲能安全不僅僅是電芯和集成廠商的責任,需要全產業鏈持續提高質量管控水平和不斷地通過技術創新來保證安全。儲能安全也需要全行業樹立安全的紅線和底線思維,拒絕非理性的價格競爭,保證產品質量和安全。
“與其卷價格,不如卷技術、卷安全,卷質量、卷價值,這樣更有意義。”田慶軍表示。
為進一步推動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嚴守儲能產業安全底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應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擬定于2024年8月在江蘇舉辦聯合主辦“第四屆國際儲能安全研討會”。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費心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