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完善推動新能源等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引導新興產業健康有序發展。近年來,廣東新能源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新型儲能產業迎來重大發展機遇,成為廣東“制造業當家”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即日起,南方網陸續推出《新儲能 新未來》系列報道,從政策布局、市場改革、技術創新等方面,洞見廣東省布局新型儲能產業賽道的信心與底氣,以及未來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廣州白云國家新型儲能制造業創新中心、佛山寶塘電網側獨立電池儲能站、珠海鋅鐵液流儲能電池量產廠……一系列重大儲能項目落地,一場能源變革正在南海之濱掀起澎湃浪潮。
發展新型儲能是我國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和關鍵支撐,作為“改革先鋒”,廣東搶先入局。日前,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發布的《廣東省新型儲能政策及市場機制分析》顯示,據CNESA DataLink全球儲能數據庫統計,截至今年4月底,全國累計發布儲能相關政策1977項,其中廣東發布數量位居全國首位,共計187項,占據全國政策的9.5%,相當于每10個政策中就有1個來自廣東。
全國各省儲能相關政策發布情況(2016年-2024年4月)。 來源: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
利好政策的頻頻出現,顯示出廣東對于發展新型儲能產業的重視與決心,也為廣東搶占這一新興產業賽道帶來了信心與機遇。
藍圖繪就征鼓響,揚帆破浪正當時。憑這股東風,廣東儲能產業正以奮進姿態展翅騰飛。
“1+N+N” 政策體系布局產業發展
去年3月,《廣東省推動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對外發布,率先提出將新型儲能產業打造成為廣東省“制造業當家”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指導意見》明確廣東省推動新型儲能產業發展目標。 來源: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
“廣東省儲能電池產業基礎較好,覆蓋了儲能電池材料制備、電芯和電池封裝、儲能變流器、儲能系統集成和電池回收利用全產業鏈。”廣東省發展與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雄厚的制造業基礎,奠定了廣東新型儲能產能和產品競爭力處于全球第一梯隊的發展格局,為廣東搶跑新型儲能產業注入強大動能。
記者發現,廣東省儲能政策的密集發布,與廣東省新型儲能產業快速發展的進程“不謀而合”,由此可見政策對產業發展的強大推力。
在廣東新型儲能政策當中,《指導意見》作為頂層設計,在確定新型儲能產業戰略性支柱產業地位的同時,對技術研發、產業發展、應用場景、質量安全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吹響廣東新型儲能產業快速發展的號角。
此后,廣東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能源局等快速響應,相繼發布《廣東省促進新型儲能電站發展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等專項配套政策,從新能源配儲、獨立儲能規劃布局、應用場景等方面,構成落實產業發展的具體指導。
同時,廣州、深圳、珠海、佛山等14個地市也積極響應,結合本市新型儲能產業基礎及發展定位,研究出臺實施方案及配套措施,對落地項目給予支持補貼,全面貫徹落實省政府指導方針。
廣東省儲能產業非常重要類政策類別占比(2016年-2024年4月)。 來源: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
當前,廣東已構建起全省“1部頂層設計+N項配套落實+N個地市響應”的新型儲能產業政策體系,共同促進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截至目前,廣東省新型儲能項目裝機規模達250萬千瓦、容量400千瓦時。根據相關數據顯示,2023年新型儲能電站平均運行系數、平均利用率居全國第一。廣東新型儲能產業已處于全國領先地位。
積極入市 新型儲能走進電力市場
在廣東電力交易中心,電力現貨交易正繁忙而有序地進行。在這里,電力就像實體商品,可以“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新型儲能也在政策支持下,走進了電力市場。
廣東電力交易中心交易大廳。來源:廣東電力交易中心
“去年3月底,《廣東省新型儲能參與電力市場交易實施方案》的印發,為新型儲能參與電力市場交易提供了政策依據和規則框架。”廣東電力交易中心董事長黃遠明表示,“目前,獨立儲能(電網側儲能)、電源側儲能、用戶側儲能,均可按規定參與電力現貨市場交易。”
去年9月21日,廣東電力交易中心發布《廣東省獨立儲能參與電能量市場交易細則(試行)》。去年10月1日,南方電網梅州寶湖獨立儲能電站率先進入廣東電力現貨市場,這是我國獨立儲能首次以“報量報價”方式參與電力現貨市場交易。如今,廣東入市的獨立儲能電站已達到5家,合計裝機60萬千瓦、容量117萬千瓦時,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各儲能電站通過參與系統調節,累計獲得調頻收益超5000萬元。廣東新型儲能參與電力市場交易活力初顯。
前不久,《廣東省抽水蓄能參與電力市場交易實施方案》出臺,這也是我國首份省級抽水蓄能參與電力市場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了抽水儲參與電力現貨市場交易的具體安排。
“目前,廣東已為新型儲能參與電力市場建立了適應不同類別儲能、涵蓋不同交易品種的市場交易體系,市場化水平較高。”黃遠明說,“未來,廣東還將進一步完善市場交易機制,通過擴大現貨電能量市場峰谷價差等方式,挖掘新型儲能的經濟性。”
脫穎而出 用戶儲能加快前進步伐
在廣東省湛江市,從事羽絨產品生產及進出口貿易的廣東鴻圖實業有限公司今年6月采用了深圳市捷順科技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規劃建設的新型儲能系統,并利用儲能設備,成功降低了用電成本。據測算,這套新型儲能設備將幫助企業每年節省電費超過8萬元,預計10年內總收益超過72萬元、盈利超44萬元。
用戶是電力市場重要的參與方。《若干措施》提出,大力鼓勵用戶側儲能發展,按照因地制宜、靈活多樣的原則支持工商業企業、產業園區等配建新型儲能電站。這一被稱作“最強用戶側儲能支持政策”的政策文件,托舉著廣東用戶側儲能加速發展。
記者留意到,東莞、深圳福田、廣州黃埔等地先后在促進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持政策中,拿出“真金白銀”支持用戶側儲能發展。其中,東莞針對新型儲能用戶側示范應用項目,自投運次月起按實際放電量給予投資主體不超過300萬元的補貼,支持更多企業參與示范應用建設。
政策的大力支持,加上靈活的電力市場化機制,激勵著廣東用戶通過儲能技術降低成本。今年1月,廣東省儲能投資備案項目有144個,其中工商業用戶儲能項目有116個,數量占比近九成。2月,廣東省共發布儲能相關投資備案項目60個,工商業儲能數占比同樣超過90%。放眼全國,廣東在用戶側儲能發展的賽道上脫穎而出。
佛山寶塘電網側獨立電池儲能站是當前粵港澳大灣區規模最大儲能電站。
《指導意見》提出,廣東到2025年全省新型儲能產業營業收入達到6000億元,年均增長50%以上,裝機規模達到300萬千瓦;到2027年,全省新型儲能產業營業收入達到1萬億元,裝機規模達到400萬千瓦的目標。站在這片嶄新的“萬億級”藍海邊,廣東正乘政策東風,胸有成竹地向著未來邁進。
南方網、粵學習記者 高雅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