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行業可能即將迎來一波赴港上市潮。
進入2024年,儲能龍頭企業紛紛開始奔赴港股上市。
一方面,A股上市審核收緊,標準趨嚴,不少儲能企業IPO折戟,而港股審查較為寬松,上市可能性更高。
另一方面,目前的市場態勢下,企業面臨內外雙重壓力,亟需上市借助資本力量解決風險,保證企業穩定發展。
在此局面下,港交所就成了企業IPO更有可能、更好的選擇,不少儲能企業開始向著港股IPO發起新一輪沖鋒。
近日,江蘇正力新能電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正力新能”)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請,中金公司、招銀國際為其聯席保薦人。
根據其招股書顯示,此次正力新能IPO募集資金將用于產能擴張及建設智能制造設施及柔性生產線,以及研發、補充營運資金等。
正力新能成立于2019年,是一家專注于新能源鋰離子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目前,正力新能注冊資本為22.56億元,實繳資本為22.56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正力新能的實際控制人、董事長曹芳、總經理陳繼程都曾在福耀玻璃任高管職務,曹芳更是福耀玻璃創始人、有著“玻璃大王”之稱的曹德旺的妹妹,曹芳曾在福耀玻璃擔任副總經理一職多年,而彼時的陳繼程任執行董事。早在10年前,二者就開始合作創立常熟新中源,并與豐田汽車、松下電池合作從事電池研發、制造業務。
擁有如此背景和經驗的正力新能,也順利得到資本市場的青睞。
2021年底和2022年8月,正力新能分別完成了兩次融資,投資機構包括中信聚信海松資本、正海資本等知名投資機構,除此之外,其融資也有中金資本、五礦創投等國資參與其中,五礦創投甚至進行了兩輪融資。
渠道資源、背景經驗、資本支持一應俱全,如此條件下,正力新能發展十分迅速。
從產品看,正力新能布局領域較多。其產品分為海陸空三個應用場景,其中陸地產品主要為應用于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電池以及應用于儲能的儲能電池,海洋主要是應用于電動船舶的動力電池,天空則主要為應用于航天的高鎳半固態及固態鋰電池。截至2024年3月31日,正力新能電芯產品的設計總產能為25.5GWh。
分產品來看,動力電池貢獻了正力新能絕大多數的營收。2023年,其動力電池業務實現營收33.57億元,占比高達80.7%;儲能產品的收入為3.15億元,占比為7.6%。
從行業地位看,2022年至2023年,按2023年的裝機量同比增速比較,正力新能在中國動力電池市場裝機量前10的企業中排名第2名,在磷酸鐵鋰動力電池市場裝機量前十的企業中排名第1名。
2023年,按裝機量計算,正力新能在中國動力電池市場排名中位居第10名。從細分技術路線來看,其在磷酸鐵鋰動力電池市場排名第7名,在三元動力電池市場排名第8名。
然而,位于行業前列的正力新能,其業績正處于持續巨額虧損的狀態中。2021年至2023年,其實現營業收入14.99億元、32.90億元、41.62億元;而凈利潤虧損分別為4.02億元、17.2億元、5.9億元。根據正力新能招股書披露,2024年其凈利潤可能仍然是虧損狀態。
對于現階段的虧損原因,正力新能表示主要是因為其在技術、產品研發及擴大產能方面進行大量支出,且產能未形成規模;另外,原材料價格、產品價格波動也產生了影響。
除此之外,正力新能還面臨著客戶集中度較高的風險。2021年、2022年、2023年及2024年一季度,其最大客戶的銷售收入分別占總收入的55.2%、29.3%、28.3%及47.0%;前五大客戶的銷售收入分別占總收入的89.1%、90.4%、77.8%及86.6%。
無論是進行擴產還是投入研發又或是解決客戶集中度較高的風險,在現在的市場態勢下,想要在保持企業正常活動的情況下解決風險,正力新能就亟需外部資本的幫助,這也是其港股上市募集資金的目的。
實際上,自進入2024年開始,不少儲能相關企業都開始轉戰港股沖刺IPO。除了正力新能,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制造商龍蟠科技、手握合康新能和科陸電子的美的也都已經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
此外,港交所還有一批已經成功上市的儲能企業,其中中創新航、瑞浦蘭鈞兩家才在港股上市不久的儲能企業最具代表,二者也被并成為港股“鋰電雙雄”。
雖上市后表現有些差強人意,一個自上市就“破發”,股價甚至腰斬至市值最高時的一半;另一個也虧損較大,靠其大股東“輸血”近百億之多。但是,兩者分別通過在港股上市募集到資金101.02億港元和20.13億港元,這也對其發展提供了極其重要的支持和幫助。
另外,還有不少儲能企業從A股折戟后傳出將轉戰港股上市的消息,如外媒報道欣旺達動力A股上市機會渺茫,即將分拆赴港上市。
對于A股上市受阻,且面臨內憂外困的儲能龍頭來說,上市是十分有必要的。可以說,上市對于許多儲能企業來說是關鍵一躍。
以專注儲能系統集成的海博思創為樣本,除了高度單一的主營業務及產品結構,海博思創的主要客戶及原材料供貨商也存在高度集中的問題。此外其過去幾年的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21.41%、20.49%和20.79%,到2023年進一步下降至20.02%。
而在毛利下降的情況下,其高負債率就成為了海博思創最大的軟肋,也是其急于上市紓困的關鍵動因。
除此之外,對于一路“狂飆”的海辰儲能來說,上市也是其發展面臨的關鍵問題。短時間內完成多輪融資,去年7月,海辰儲能估值已近300億元。對于其中資本來說,推動海辰儲能的上市已經是燃眉之急,但其IPO進程頻出風波,再加上市場環境下行,也讓海辰儲能的A股上市之路蒙上未知迷霧。
不難看出,不少類似海博思創、海辰儲能的儲能相關企業面臨著內外巨大壓力,亟需上市借助資本力量解決問題,推動發展,而在此關鍵時間上,A股卻將其“上市之門”悄然關閉。
2023年下半年開始,A股IPO上市審查政策開始收緊,這也使得大多企業沖刺IPO之路難有希望。
8月,中國證監會發布《證監會統籌一二級市場平衡優化 IPO、再融資監管安排》,明確完善一二級市場逆周期調節機制,階段性收緊IPO節奏,促進投融資兩端的動態平衡,并提出引導上市公司合理確定再融資規模,嚴格執行融資間隔期要求。
包括蜂巢能源、珠海冠宇、金力股份、京陽科技、力高新能、容匯鋰業、江銅銅箔在內的一眾儲能相關企業都發布終止其IPO進程的公告。
在此局面下,對于企業來說,另辟蹊徑將目光盯向審查較松的港交所既是無奈之舉,也是良好契機。
文章來源于星球儲能所 ,作者宏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