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國務院發布《2024—2025年節能降碳行動方案》,提出了2024/2025年節能降碳工作目標,圍繞能源、工業、建筑、交通、公共機構、用能設備等重點領域和行業部署了節能降碳十大行動,將有力推動全行業節能降碳改造升級工作,促進行業綠色轉型。
發展新能源+儲能,是促進傳統行業能源結構調整和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途徑,有利于鋼鐵、水泥廠等傳統產業突破資源環境約束,鍛造產業競爭新優勢。
01 高速隧道+儲能
8月13日9時,正值每天上班后的首輪用電高峰,在浙江交通集團湖州管理中心所轄S43杭繞西復線湖州段長城塢隧道站內,儲能電站正通過放電作業保障隧道內各電力系統正常運轉,這標志著浙江首個高速隧道儲能電站正式投運。
長城塢隧道長1.7公里,每日用電約1440度,長城塢隧道儲能電站項目的亮點就是既能在用電高峰讓電于民,又能通過峰谷電政策降低企業電費支出,滿功率運行時可以實現一天兩次充放電,放電約460度,占隧道站日用電31%左右。“根據目前峰谷電價差,日平均節省電費400元左右,一年下來預計可節省電費14.6萬元左右,可有效降低用電支出。”該項目負責人說。
這個儲能電站看似是在隧道站供電房外加了兩個鐵皮柜,實則暗藏玄機。它相當于一個大型“充電寶”,在用電低谷時自動進行儲電,在白天用電高峰時通過系統自動切換進行放電,具有錯峰收儲、移峰填谷的重要功能。
02 水泥廠+儲能
對于高耗能企業而言,電價是生產成本的“大頭”。資料顯示,目前國內噸水泥綜合電耗約在90度電左右,結合水泥行業都已配備余熱發電系統可替代1/3的用電量,因此生產每噸水泥外購電在60度左右。
粗略測算,每噸水泥電力生產成本為為0.65*60=39元。也就是說,一家100萬噸產能的水泥廠,一年電費就達到了4000萬元左右。
而2021年10月國家發改委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的通知》,明確高耗能企業燃煤發電市場交易價格不受上浮20%限制以來,多個省份發改委也相繼調整了分時電價機制,進一步拉大峰谷電價差,且多地設置尖峰電價機制,對于用電大戶水泥企業而言,生產成本隨之明顯增加。
水泥廠配置儲能系統后,可利用峰谷電價差、穩定電力供應、降低線路損耗、與分布式能源結合等多種方式節省電費。
03 鋼鐵+儲能
雙碳背景下,作為能耗大戶的鋼鐵行業面臨著綠色低碳轉型的新局面。
從全球看,鋼鐵行業約占全球碳排放量的7%;同時,我國鋼鐵產量大、能耗與碳排占比大,單位產品碳排放量大。目前,我國鋼鐵生產能耗約占全國能源消耗量11%;鋼鐵行業碳排放量約占中國碳排放總量15%左右,在所有工業中居于首位。
新型儲能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正日益成為我國建設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技術,未來前景可期。要大力支持新型儲能企業與鋼鐵企業開展深度融合、技術創新與應用實踐。
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肖邦國曾表示,我國鋼鐵行業儲能應用場景日漸豐富,應積極擁抱融入新型能源體系,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實現工藝系統與能源系統重構勢在必行;應通過提升綠色能源生產及在鋼鐵行業中的消費比重,實現能源行業與鋼鐵行業耦合發展、協同降碳。
未來,隨著光儲成本的進一步下降,光儲走向深度融合,再加上虛擬電廠的廣泛應用,儲能應用場景逐漸多元化,收益模式多樣化,儲能將為高耗能行業帶來更多經濟效益。
素材來源:浙江日報,電化學儲能綜合整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