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時節,先進儲能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里依舊是一幅熱火朝天的場景。研發人員正在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學家鐘發平的指導下,開展一種新型電池材料的實驗工作。
致力于高性能綠色二次電池、電池關鍵材料及電化學儲能的應用理論研究和工程化開發;帶領團隊突破鎳氫電池生產關鍵技術并實現成果產業化;將混合動力汽車用電池關鍵核心材料產業規模做到世界前列;率先開發國內首個分布式微網新能源儲能系統……30多年來,鐘發平在“儲能”這條路上孜孜以求、一往無前。
實現連續化帶狀泡沫鎳的產業化,是鐘發平科研路上第一個大的突破。
鎳氫電池廣泛應用于移動通訊、筆記本電腦、電動汽車等領域,其關鍵材料便是連續化帶狀泡沫鎳。“當時,我國還不能規模化生產連續化帶狀泡沫鎳,只有日本、法國等國家能生產。”鐘發平說,在一次與外商的談判中,對方把泡沫鎳的價錢抬高到每平方米30美元的“天價”,聲稱“少一美分也不賣”。
1997年,鐘發平帶著連續化帶狀泡沫鎳生產技術專利回到家鄉湖南,租下了一間廢棄的食堂,和幾個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探索連續化帶狀泡沫鎳的產業化之路。此前,從武漢大學化學系博士畢業后,鐘發平先后任職于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和清華大學。他還在原國家科委國家高技術新型儲能材料工程開發中心暨鎳氫電池中試基地擔任總工程師,并順利完成中試工作。
沒有可供借鑒的技術路線,沒有可滿足連續化生產的設備,鐘發平就帶著研發人員自己設計、制造。白天,研發團隊在搭建的簡易中試產線上不斷調試,查看電鍍設備能否實現連續化燒結和真空鍍膜等生產過程;晚上,鐘發平在簡陋廠房中給同事們講授化學、物理、機械知識,探討工藝技術難點……經過數百個不眠不休的日夜,他們創新探索出磁控濺射氣相層積鍍鎳法,解決了材料的高韌性、高強度和高一致性等問題。
隨后,鐘發平創辦的長沙力元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現為湖南科力遠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連續化帶狀泡沫鎳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
2008年,面對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大趨勢,鐘發平帶領團隊進軍汽車動力電池領域。“剛開始試樣的時候多次被拒,但我們的真誠和對品質的精益求精最終打動了客戶,2014年開始穩定給豐田供貨。”鐘發平說。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鐘發平團隊研制出國內首條鎳氫汽車動力電池全自動生產線,將混合動力汽車用電池關鍵核心材料及動力電池的技術水平、產業規模和智能制造能力做到前列,成為多家車企混合動力電池的主供應商。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原校長黃伯云看來,新材料是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的重要基石,連續化帶狀泡沫鎳作為關鍵基礎材料,其國產化為先進二次電池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我們通過引進鐘發平一個人才帶動一個產業的發展,推動湖南省的電池事業從無到有。”
在此基礎上,鐘發平團隊不斷探索新的儲能方式和領域。2011年11月,該團隊研發的分布式微網新能源儲能系統,在第十三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上首發,并在深圳市南山區投入使用,填補行業空白。該系統是以集成3S(BMS+PCS+EMS)技術為核心的小型發、配、儲、輸、送的電力系統,既可以與外部電網并網運行,也可以孤立運行,實現分布式發電最大化、分布式儲能壽命優化、用電負荷節約化,先后在廣東、江蘇和湖南等地開展了示范應用。
新能源汽車經過十余年的快速發展,動力電池退役高峰期即將到來,特別是隨著以磷酸鐵鋰電池為主的新型儲能高速發展,退役電池的回收與再生將成為環境保護和資源保障的重大課題。而傳統的電池回收技術存在工藝流程長、環境足跡重、鋰回收率低等問題。為此,鐘發平帶領團隊國際首創了退役磷酸鐵鋰電池脫氟提鋰技術,攻克了黑粉中氟含量高和鋰浸出液中雜質組分濃度高的難題,實現了高效率選擇性提鋰在電池回收領域的成功應用,電池黑粉殘氟含量小于0.045%,鋰綜合回收率大于95%,酸堿用量減少90%,成本降低30%。
與此同時,鐘發平不斷探索交叉學科的研究。2024年6月,武漢大學碳中和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鐘發平受邀擔任該院首任院長。“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靠單打獨斗是行不通的。尤其是‘碳中和’這樣的系統性工程,更需要跨學科、跨專業、跨領域的交叉創新。”鐘發平說。研究院整合學校電子信息學院、化學和分子科學學院等單位的研究力量,充分發揮該校在遙感科學與技術、地球物理學、化學、法學、經濟學等領域的學科優勢,同時引入行業產業力量,形成產學研深度融合、跨學科協同創新的研究平臺和創新聯合體。2024年11月,由鐘發平創立的大儲能生態創新聯合體在武漢正式成立。
作為儲能行業的一名“老兵”,之所以在花甲之年再出發,鐘發平說,是因為在以儲能為代表的“碳中和”領域還存在痛點卡點,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是因為國家教育政策才得以從偏僻鄉村走出來的‘農村娃’。”他說,懷著感恩之心,科技興國、產業報國始終是他最執著的追求,“尤其是在能源結構轉型和儲能面對復雜挑戰的當下,我愿意成為產業發展與技術進步的‘鋪路石’。”(咸寧新聞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