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業內人士看來,儲能企業應積極拓寬儲能產品出口貿易市場、深化本土化運營,同時密切關注出口市場政策變動,做好合規性應對準備,實現可持續發展。
能源轉型背景下,全球儲能需求快速增長,中國企業憑借深厚技術積淀與持續創新,頻頻斬獲海外大單,持續開拓國際市場新藍海。不過,在迎來巨大市場機遇的同時,儲能企業出海也面臨諸多挑戰,如何適應不同國家的政策環境、市場規則和文化差異等已成為企業需要跨越的障礙。在業內人士看來,儲能企業應積極拓寬儲能產品出口貿易市場、深化本土化運營,同時密切關注出口市場政策變動,做好合規性應對準備,實現可持續發展。
快速融入國際市場
近年來,我國新型儲能保持快速發展態勢。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截至2024年底,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7376萬千瓦/1.68億千瓦時,約為“十三五”時期末的20倍,較2023年底增長超過130%;平均儲能時長2.3小時,較2023年底增加約0.2小時。
與此同時,憑借卓越的技術實力、高品質的產品、快速的市場響應速度,中國儲能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展現出強勁競爭力,接連斬獲海外市場各類大型訂單。
近日,沙特電力公司發布一系列電池儲能系統項目合同,總裝機容量達2.5吉瓦/12.5吉瓦時。比亞迪成功中標,負責電池系統的設計、供應、安裝監督、測試與調試以及后續維護。今年1月,阿聯酋可再生能源公司馬斯達爾宣布,寧德時代成功入選成為全球最大太陽能和電池聯合儲能項目——阿聯酋RTC首選電池儲能系統供應商。寧德時代將在此次合作中為馬斯達爾提供天恒電池儲能系統。
去年12月,遠景儲能宣布與法國EDF集團簽訂供貨合同,為EDF在南非牽頭投資的3個獨立儲能項目提供電池儲能系統,遠景儲能成為南非首個獲得吉瓦時級訂單的儲能系統集成商。同樣在去年12月,瑞浦蘭鈞能源與嘉善惠譽產業服務有限公司簽約,嘉善惠譽承諾自2025年開始兩年之內向瑞浦蘭鈞采購總量不低于3吉瓦時的磷酸鐵鋰314Ah儲能電芯,并保留追加訂貨的權利;嘉善惠譽并承諾在同等商務條件下優先向瑞浦蘭鈞采購儲能電芯。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儲能企業簽約海外儲能大單規模超150吉瓦時,主要市場來自美洲、歐洲、非洲、東南亞、中東等地。出海企業中以電池類企業和光儲類企業居多,占比超87%。
認證要求多樣
目前來看,國內外“兩手抓”已成為儲能企業的重要發展戰略。研究機構EVTank、伊維經濟研究院聯合中國電池產業研究院共同發布的《中國儲能電池行業發展白皮書(2025年)》顯示,2024年,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達到369.8吉瓦時,同比增長64.9%,其中,中國企業儲能電池出貨量為345.8吉瓦時,占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的93.5%,中國企業出貨量全球占比進一步提升2.6個百分點。
在受訪人士看來,全球化布局是儲能企業尋求更廣闊發展空間和業務增量的有效策略。儲能企業將先進的儲能產品推向國際市場,能夠開辟新的增長點,進一步實現業務多元化與全球化。“海外儲能需求旺盛,且產品價格較高,能夠獲得更高的利潤回報,因此儲能企業出海積極性高漲。”中國新能源電力投融資聯盟秘書長彭澎在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TrendForce集邦咨詢預計,2025年,全球儲能新增裝機有望達86吉瓦/221吉瓦時,同比增長27%/36%。
不過,中國儲能企業海外發展并非總是一帆風順。據了解,相較于國內市場,海外市場在產品認證標準、售后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相關企業需針對不同市場的法規進行生產、認證。
鑫欏資訊高級研究員龍志強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海外整體質保年限更長,且不同國家和地區對儲能電池及系統的認證要求也有所不同,企業應仔細了解相關法規和標準要求,并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認證方式。
“海外市場通常對渠道分銷商、售后服務等要求較高,比較考驗企業開拓渠道的能力。”彭澎提到。
適應國際規則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歐美國家出臺的一系列產業政策也對我國儲能企業出海形成挑戰。面對海外復雜的規則和趨嚴的政策,中國儲能企業積極應對并探索出海新模式,逐步從“產品出海”向“產業出海”轉變,通過在海外成立辦事處、有序開展調研評估工作等方式,以便在未來幾年中提升本土供應鏈能力。
一位儲能行業從業者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未來儲能企業需多維度發力,加強本地化服務,提高抗風險能力。同時,精準洞察市場需求,推出高質量產品,才能在海外市場站穩腳跟并實現可持續發展。“海外建廠可優先選擇政策環境友好、成本支出較低的國家和地區。本土化建廠需落到實處,避免蜂擁而上。”
龍志強建議儲能企業充分了解出海目的地的市場需求、法律法規以及消費習慣,提供符合當地需求的產品和服務,并積極與當地企業和機構建立合作關系,減少因文化差異、法律法規不同等因素帶來的風險,確保國際化經營順利進行。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儲能企業出海目的地正趨于多元化。除歐美市場外,眾多儲能企業在沙特、智利等新興市場的出貨量也在持續擴大。有分析人士指出,通過將業務拓展到多個國家和地區,儲能企業能夠避免對單一市場的過度依賴,減少政策變化、貿易壁壘等因素帶來的風險,有助于保持穩健的經營狀態。
高工產研儲能研究所預測,2025年全球儲能新增裝機超250吉瓦時,歐洲市場將引領增速,新興市場中東地區將成為全球新增儲能第四大裝機區域。(中國能源報記者 姚美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