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停政策將對發電側、電網側、用戶側分別產生哪些影響?
“新能源強制配儲”正式宣告落幕。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下發《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 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明確不得向新能源不合理分攤費用,不得將配置儲能作為新建新能源項目核準、并網、上網等的前置條件。
新型儲能被視為應對新能源大規模并網和消納的重要手段,也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抓手。近年來,近30個省(區、市)出臺新能源強制儲能政策,拉動裝機大漲的同時,發電側大倒成本苦水:一配了之、以次充好、配而不用。新能源強配儲能的合理性備受質疑。
隨著新政出臺,維持多年的政策驅動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儲能市場也出現新迷茫:新能源“主動”配建儲能的需求如何?叫停政策將對發電側、電網側、用戶側分別產生哪些影響?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新型儲能的發展驅動力又將何在?《中國能源報》記者就此進行采訪,旨在為產業厘清發展思路。
看似突然,實則早有伏筆
回顧“新能源強制配儲”政策,實際上有一條清晰的脈絡走向。
源起是緩解棄風棄光。隨著我國新能源產業步入規模化發展,電網建設和消納機制相對滯后,“棄風棄光”開始出現,并在2016年前后出現高峰。新能源發展的主要問題也逐步轉為系統消納矛盾。
“棄風棄光”問題不解決,新能源就“長不大”。隨后,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清潔能源消納行動計劃(2018—2020年)》,首次提出棄光率控制在5%左右的概念。95%長期以來成為新能源利用率考核的“隱形大山”。
把多余的電先儲存起來,需要時再釋放出來——儲能被視為新能源發展的關鍵支撐技術。從2020年開始,國家層面出臺多項政策意見,明確鼓勵送端地區全網優化水電、風電、光伏、儲能等電源配置。各省(區、市)政府、電網在執行過程中,進一步對儲能配置規模、時長等因素提出明確要求,隨著新能源規模越來越大,為應對其隨機性、波動性、間歇性特點給電網安全運行和電力可靠供應帶來巨大挑戰,多地“一刀切”將配建儲能作為新能源建設的前置條件,乃至不斷加大儲能發展力度,上調新型儲能裝機目標。
隨著分布式光伏成為市場新增裝機主力,為緩解容量不足問題,強配政策由電源側進一步擴展到工商業、戶用側,要求配置裝機容量8%—30%之間的儲能。2023年,河南、廣東、山東、云南等地甚至出臺不配、未按時投運儲能的不予調度、增加退出比例、停運并網發電容量等懲罰措施。
自此,“新能源強制配儲”政策由最初的鼓勵引導到并網標配,進一步升級到不配懲罰,儲能時長、配儲比例也逐步走高,并在“源網荷”側全面落地,持續多年的強配政策到達頂峰。
“新能源強制配儲”可以說在爭議中推行,其矛盾早已引起有關部門注意。2023年4月,國家能源局綜合司發布《關于加強新型電力系統穩定工作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提出科學安排儲能建設,按需建設儲能。根據電力系統需求,統籌各類調節資源建設,因地制宜推動各類型、多元化儲能科學配置。
“科學”“按需”——適時為產業發展明確導向。2024年5月,國務院印發的《2024—2025年節能降碳行動方案》提出,資源條件較好地區的新能源利用率可降低至90%。一定程度上降低考核壓力,為解綁新能源強制配儲釋放政策空間。隨后,部分地區迅速調整政策,比如,2024年8月上海首輪海上光伏項目競爭配置,鼓勵投資主體按需配置儲能;同年12月,廣西推進分散式風電開發建設,提出分散式風電項目遵照自愿原則配置儲能。
華北電力大學教授鄭華向《中國能源報》記者指出,“新能源強制配儲”長期以來飽受質疑,尤其在儲能和新能源深陷價格競爭的當前,既沒有給新能源提質增效,也沒有建立起新型儲能長效機制,取消實屬必要。看似突然,實則早有苗頭,符合良性發展預期。
波動難免,市場觀望情緒濃厚
在強配政策的高預期下,近年來新型儲能產業實現迅猛發展。截至2024年底,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7376萬千瓦/1.68億千瓦時,約為“十三五”末的20倍。
理性看待儲能市場火熱的背后,不乏一哄而上、盲目跟風。“對于新能源消納體量而言,新型儲能的體量是杯水車薪,更多的是作為地方經濟發展的抓手,但長久下去會拖垮新能源產業,造成大量重復投資和建設。”鄭華坦言,近年來,大量跨界企業涌入儲能領域,低端產能大批閑置積壓,市場低價競爭嚴重。發電企業為應付并網要求,以次充好、濫竽充數、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層出不窮。
“強配政策是產業快速發展的催化劑,促使資本、技術和市場需求集中爆發,推動了成本的快速下降和技術的顯著提升。”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馮思遙向《中國能源報》記者坦言,快速發展的產業也暴露出三大問題:經濟性缺失,部分項目為滿足政策“湊裝機”,實際利用率低;技術“劣幣化”,低價低質儲能進入市場,拖累行業技術升級;資源錯配,部分區域電網對靈活性資源需求低,儲能成“擺設”。
叫停強配是解決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亂象,有助于解決儲能設施“建而不用、一建了之”等問題。與此同時,市場難免滋生一些新的不確定性。“新政將加速行業深度洗牌,頭部企業憑借技術、成本、渠道優勢占據有利地位,近兩年將有半數以上儲能企業淘汰出局。”天合儲能高級市場經理王慈進一步分析,叫停強配政策對“源網荷”側將帶來不同影響,整體來看,隨著新能源全面入市,電價波動加大,用戶側尤其是高耗能企業因峰谷價差和需求管理,將增加配儲能需求。電網側為了應對新能源波動,也將加大儲能投資。
“對于各大企業投資決策來說,經濟性評價是一項重要指標。新政叫停了強配,但各地具體怎么實施尚未明確,各地情況也不盡相同,企業觀望態勢明顯,有待重建新的決策模型。”業內人士判斷,新能源全面入市,電價在中長期市場和現貨市場或出現下降,壓縮儲能項目峰谷價差套利的價差,對精細化運營提出更高要求。儲能配建在電源側長期以來利潤較低,不符合產業投資初衷,新能源項目會更青睞于租賃的共享/獨立儲能,既可以降低成本,也便于集中參與電力市場交易,進而套利。
馮思遙則判斷,對于發電側來說,叫停強配可能導致新能源項目減少或推遲儲能投資。市場仍然吸引具備投資能力和有需求的用戶側部署儲能,尤其是電價波動較大的地區或對電力供應穩定性要求較高的場景。
堅定信心,開啟市場化征程
從“要我配”到“我要配”,是新型儲能發展邏輯的根本扭轉。
作為支撐新能源發展的關鍵技術,儲能具有調峰、調頻、備用電源等多重作用,目前市場對于其價值的認知和應用還不夠充分。馮思遙指出,在新能源全面參與電力市場交易的背景下,新型儲能將迎來兩大重要機遇:一是電力現貨市場的開啟為儲能提供了靈活的盈利模式,儲能可以作為電力市場中的重要參與者,承擔起調峰、電量交易、輔助服務等多重角色,特別是在電力現貨市場中,儲能的靈活性和響應速度使其能夠在快速變化的市場中占據優勢;二是隨著新能源發電占比不斷提高,儲能將成為電力系統中不可或缺的“穩定器”,提供必要的電網調節能力。
儲能要發揮價值,關鍵是成為要用、能用、好用的系統。新能源全面入市鼓勵各地“量體裁衣”,產業發展速度、規模的決定權更多賦予了地方。“一招鮮吃遍天”的時代已經過去,基于各地能源資源稟賦不同、電網需求各異,電價波動加劇,不僅要求儲能服務商有“硬技術”,更要具備精準施策的“軟實力”,企業有必要重新審視自身的運營模式和市場策略。
在新能源全面入市以及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建設加速的背景下,“新型儲能”不是不發展了,而是作為市場主體被納入更高維度的系統規劃,加速“源網荷儲”一體化推進。“新能源的價值定位和市場路徑已經清晰了,新型儲能的價值定位和發展路徑也就清晰了。”鄭華指出,新型儲能是因新能源而生的,是因現貨市場而盈利的。因此,新型儲能最終要回歸到本質需求上,滿足源網荷側不同場景或細分市場的需求,提供兼顧技術和成本的產品。“企業要深入研究電力市場體系和機制,弄清楚市場真正的需求,不能依靠想象去做產品。”
低價搶市場的路子明顯行不通了,儲能行業將從“價格競爭”轉向“價值創造”。“今年儲能產業將進入‘市場+技術’雙輪驅動新階段,發展邏輯將重新構建。”馮思瑤指出,儲能行業的未來一方面是技術的競爭,企業要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推動新型電池技術(如鈉電池、固態電池等)的突破;另一方面是運營策略和服務的競爭,要與發電公司、電力運營商、AI技術公司協同合作,加強能源管理系統(EMS)和智能化算法的研發,提升儲能系統整體效益和智能化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全面入市和電力市場建設是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儲能價格制度和補償機制尚不完善,收益來源單一,難以支撐電站回收成本的情況客觀存在。業內呼吁,新型儲能產業發展還需政策護航,“扶上馬再送一程”。據悉,相關部門正在研究新型儲能扶持政策,或參照抽水蓄能建立適用新型儲能特點的容量電價政策,給企業穩定合理的預期。(中國能源報記者 盧奇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