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湖南長沙供電公司供電服務指揮中心當值配電調度員劉晨應用配電自動化系統“母線全停全轉自愈功能”完成了110千伏麥洲變電站10千伏母線負荷轉供操作,相比以往依賴人工核對及操作的方式,現在通過功能自動監測分析與遙控操作,母線恢復供電時間縮短至分鐘級,故障響應效率提升90%以上。這意味著,如果因極端天氣或突發事件引發配電網故障,客戶用電中斷時間將大幅減少。這是該公司建設數字化配電網綜合示范區的成果之一。
近年來,長沙供電公司聚焦特大型城市快速發展需求,全力打造具有中西部省份典型特征的數字化配電網綜合示范區。該公司應用多種數字化、智能化手段,以“業數融合驅動、數字賦能轉型、管理透明簡約、能源價值創造”為建設目標,穩步提升配電網供電可靠性,相應提高服務水平。
技術、數據與業務融合,配電網可靠性提升
7月10日,隨著湘江新區10千伏紙坊線、10千伏啟協線現場自動化改造順利完成,湖南省首條基于5G通信技術的智能分布式饋線自動化線路在長沙投運。該線路依托智能配電終端5G高速通信及邊緣計算功能,通過終端間的信息交互,可實現150毫秒內完成故障隔離、500毫秒內故障自愈。
2020年5月起,長沙供電公司在全省率先應用全自動饋線自動化技術。截至10月,長沙市配電網已有80%的10千伏線路應用全自動饋線自動化功能。“經過多年不斷摸索改進,全自動饋線自動化技術應用日趨成熟,長沙市配電網故障‘秒級自愈’已成為常態,而毫秒級自愈技術的應用將進一步實現客戶故障‘零感知’。”該公司配網管理部配電自動化專責楊阜介紹。
在確保電網堅強可靠的同時,長沙供電公司不斷夯實配電網數字化基礎,提升運維管理質效。2019年以來,該公司依托“電網一張圖”構建“業數融合”的數據管理體系,推進光伏設備、充電樁等新能源資源數據圖上管控,實現源網荷儲、電纜廊道、規劃網格、小區(村)邊界、森林草原、氣象環境等138類靜態和23類動態數據接入“電網一張圖”,支撐調度指揮、業擴報裝、故障搶修、設計查勘等38項配電網業務圖上作業,為數字化配電網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研發數字孿生微應用,配電網運維效率高
長沙地勢起伏較大,居民居住相對分散。2023年,針對臺區低電壓、線損異常等基層難點問題,長沙供電公司組建數字化專家團隊自主攻關,于當年10月基于“電網一張圖”打造面向供電所層級的數字孿生微應用——“數字沙盤”。
“數字沙盤”以臺區為單位展示農村、城市配電網臺區用戶分布、實時故障情況等全景信息。借助“數字沙盤+融合終端”,運維人員可以實現低壓故障圖上實時管控。目前,“數字沙盤”已在全市范圍78個供電所、服務站全面推廣。以長沙瀏陽荷花供電所為例,“數字沙盤”應用后,該所今年累計快速響應67起臺區故障,消除145處缺陷隱患,線路和臺區故障率分別同比下降45%和62%。
配電網常態化運維是保障供電可靠的一項基礎工作。傳統的巡檢方式依賴大量人力,工作效率較低,且實時數據分散在各業務系統,更新同步較慢、協調查閱不便。為解決這一問題,2022年1月,長沙供電公司基于“i國網”APP上線“電網小助手”移動應用,運維人員可以在手機上一鍵調取配網接線圖、現場分析電網運行情況、查看故障信息。
上線以來,“電網小助手”日最大訪問量達2412人次,目前活躍用戶1.3萬余人,累計訪問164.8萬人次。2023年,“電網小助手”入選國家電網有限公司首批7個優秀大數據應用并在全公司系統推廣。
多種類資源支持,配電網承載力靠得住
近年來,長沙市新能源汽車充換電用電量連續18個月保持增速20%以上,冬夏空調負荷造成最大峰谷差接近60%,五一廣場等商業區實施氣改電……快速增長的多元用電需求對配電網承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3年6月,長沙供電公司上線“配網網架全景分析平臺”,并在發展規劃部門實際應用,為優化配電網結構,實現精準立項提供有力支撐。“通過配網網架全景分析平臺,工作人員可一鍵導出4000余條線路的接線方式、新能源接入狀況等75類關鍵信息,在線分析分布式光伏、充電樁對配電網線路、局部區域承載力的影響,快速了解網架薄弱環節。”該公司配電網管理部員工陳鳳介紹。平臺上線后,有效減少了規劃人員多系統調閱、查詢統計效率低下問題,顯著提高了配電網規劃效率。
在不斷優化配電網規劃、提升供電可靠性的同時,長沙供電公司充分聚合集散式(分布式)儲能、虛擬電廠等資源,進一步提高新能源利用率。目前,國網湖南電力已在長沙臨空港園區建成國內首個集散式儲能試點工程。星沙虛擬電廠聚合園區內26家客戶,總容量22.82萬千瓦,包含可調節負荷、分布式光伏、集散式(分布式)儲能等各類資源的可調節能力1.81萬千瓦。
長沙供電公司還聚焦可調節負荷、分布式光伏、用戶側儲能、中小電源四類分散資源的接入情況,深入應用國網湖南省電力有限公司新型電力負荷管理系統、小水電管控平臺、光伏運營監測平臺應用、用戶側儲能聚合平臺四個數字化平臺。這四個平臺在負荷高峰期間響應調度指令,快速調用聚合資源,平時引導市場主體通過政策與市場機制響應電網需求,促進供需協同。(王思柔 陳運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