驕陽似火的烈日,機械轟鳴的噪音,蜿蜒崎嶇的路面,來往穿梭的車輛……
透過密密麻麻的鋼筋網,一群工人正在進行著鋼筋制安作業,作業面上炙熱的溫度又為工人們額頭上增添了幾粒汗珠,焊花飛舞,明暗交錯,負責鋼筋焊接的工人卻顧不上四濺的焊花,焊完一處焊點又開始下一處焊接……
鋼筋焊接產生的特殊氣味久久不散,彌漫在工人四周。透過略帶刺鼻的空氣,一位頭戴安全帽,身著電建反光背心的電建青年正穿梭于施工現場各個作業面上,濕透的頭發粘在額頭上,細致入微的眼神詮釋了他對現場生產管理的負責。在他的管理下,現場生產工作正有條不紊進行。
碧綠的拒馬河畔映下了他忙碌的身影,延安的黃河邊和210國道上留下了他奔波的步伐,八百里秦川見證了他的任勞任怨——從業14年,他攀高山,走荒原,戰極寒,斗酷暑,足跡遍布在大江南北。他,就是北拒馬河項目生產副經理蒙景濤。
使命如山,緊盯決戰倒計時
北拒馬河項目工程建成后對于保障首都供水安全十分重要,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和社會效益。
進場就是大決戰,開工就是倒計時。這是項目的真實建設情況。從3月5日進場施工,項目建設團隊需要在100天的時間里完成6.15涉及度汛主體工程目標任務。項目合同額1.7億,前后入場人員達1000人。存在時間緊、任務重、標準高、難度大等諸多困難因素,面對如此艱巨的任務,如此宏大的規模,如何克服萬難、順利實現目標任務呢?現場生產與進度自然成了各項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制定和執行生產計劃,組織協調施工隊伍和現場工作,報備材料物資需求計劃,確保施工進度按期順利推進,這些都是蒙景濤每日需要考慮和謀劃的。施工現場主要分為防沖樁、楔形混凝土和模袋混凝土三大作業面,存在點多面廣、同時動工、上勞人數多的特點。挖掘機、混凝土罐車、泵車、汽車吊等各種機械設備需配合協調到位。
北拒馬河左岸和右岸直線距離不過200米,然而受河流隔斷影響,實際走的時候需繞遠,從北拒馬河暗渠上方道路經過,最遠實際距離達到了1000米。“兩萬五千步,這幾天又是第一名了。”蒙景濤看著微信,苦笑道。這個第一,不是別的,正是手機微信步數,來此項目后,奔波于各作業面的生產與協調工作,蒙景濤成了微信步數排名的常勝將軍。
在安排防沖樁施工時,連梁施工受灌注樁施工進度影響,因此有施工順序要求。蒙景濤優先讓灌注樁隊伍進場施工,待灌注樁樁基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70%后,破鑿樁頭,而后讓連梁施工施工隊伍進場施工,合理的施工工序銜接,為現場施工按下了快進鍵。
“模袋混凝土澆筑,混凝土用量大,連續性要求高,一定要保證罐車隊伍穩定,不能中斷澆筑,設備物資部提前和商砼站聯系溝通好;夜班作業隊伍和管理人員白天要充分休息,保證夜間施工精神狀態,工作交接要傳達到位,確保晝夜連軸生產銜接順暢;現場混凝土、鋼筋、模板等材料需求計劃,要提前考慮,避免耽誤施工進度……”在和各工區主任與作業隊長交談工作后,蒙景濤又奔向了下一個工作面。
轟鳴的機械,忙綠的工人,熱鬧的現場,這場大干的背后,個中忙碌和勞累或許只有蒙景濤自己知道。
6.15目標,就是最終使命,項目部時刻盯緊決戰倒計時。在現場生產的合理安排下,項目提前3天完成4.15目標,提前10天完成5.15目標,正向著提前半個月完成6.15目標而進軍!
進度為先,一絲不茍守初心
“咚咚咚,請問蒙經理在嗎?有個文件需要您批閱簽字。”辦公室職員小張敲了敲了生產副經理辦公室的門,但一如既往的不見回應,只得撥通了電話。
“文件你先放我辦公室吧,我回來給你簽字,這會還在工地忙著呢。要是你著急的話,下次在早上上班前,中午吃飯時看到我就可以找我簽字。”蒙景濤告訴了小張唯二在項目部出現的時間,又匆忙掛斷電話,繼續奔波在工地。
作為生產副經理,蒙景濤主要負責現場生產與協調工作,起早貪黑,披星戴月,風里來雨里去,駐扎工地確保現場生產與進度往前趕,鮮有時間在項目辦公區駐足停留,可謂是為項目建設操碎了心。
在惠南樁泵站南端約100米處,現場人員和挖掘機械已準備就位,即將對防沖樁防護終點土方進行破挖。
“蒙經理,防護樁防護終點這塊區域征地不夠,征地紅點剛好在終點處,沒有富余空間,要不要留上幾米暫時不挖,給泵車停靠。”防沖樁現場隊長張逢軍面對業主征地不夠造成的窘境,一時犯了難。
“先全部挖掉,騰出作業空間,不能影響防沖樁施工進度,后續泵車要停靠的話,就停在邊上的單行道上。”蒙景濤果斷決策,給出了一個較為“激進”的建議。
“可泵車停在單行道上,會不會影響其余車輛通行?”
“車可以繞行,無非就多十幾分鐘,但這塊土方不挖,防沖樁和連續梁不澆筑,后續再組織施工就沒這么簡單了,而且勢必會影響施工進度,耽誤工期。”當機立斷,雷厲風行,這是蒙景濤做事的一貫作風,為了保證進度向前,必須作出取舍滿足現場進度需求。
由于現場作業面存在點多面廣的特點,因此現場起重吊裝設備全部采用的是汽車吊,滿足鋼筋模板等材料轉運需求。
“不好,鋼絲繩出現毛刺和斷絲現象,有安全隱患!”一工區主任楊博心里咯噔一下。眼尖的他在起重吊裝作業時發現了一輛汽車吊鋼絲繩出現狀況,立即向蒙景濤匯報。不到一個小時,一對嶄新的鋼絲繩被送到了工地,現場立即又活絡了起來。靈活處理,特事特辦,不因繁瑣采購環節耽誤生產進度,這是蒙景濤確保進度的制勝法寶。
做灌注樁低應變檢測時,需要先用角磨機在破好的樁頭混凝土上磨出三個工作面,但現場人員火急火燎找了半天,也沒找見合適的磨片。有困難找蒙總,他一定會馬上給解決的。現場隊長張逢軍及時將情況告訴了蒙景濤。
“好的,你們先干其他的,磨片我來解決。”性格隨和,平易近人,沒有領導架子,辦事速度快,這是現場人員對蒙景濤的印象。
晚上8點,物資采購員小劉給張逢軍帶來了驚喜,遞給了他兩件新的金剛石磨片,有了磨片的“鼎力相助”,灌注樁施工低應變檢測得以順利進行。
從小的事情搶進度,不放過細枝末節,這是蒙景濤搶抓進度的獨門秘籍。
鐵漢柔情,甘為大家舍小家
5月的北京,雖剛進入夏季,但已是烈日炎炎。現場似乎掛了一個偌大的防風罩,讓風繞道而行。連續多日的晴天,讓工地的溫度又高了幾份,最熱的時候白天氣溫可達30攝氏度以上。炎熱的天氣讓人感覺仿佛置身于烤爐中,周圍的空氣都變得灼熱而滾燙。“太熱了,如果可以的話,我想現在就下拒馬河里洗個澡涼快涼快。”蒙景濤苦笑道。
工地的艱苦的條件,尚能克服。但一年到頭回不了幾次家,缺少與家人團聚的日子,便成了他更難以忍受的辛酸。
“帶上這個帽子之后,你將不在是個凡人,人世間的節假日將和你再無關系”,原本是網絡上的段子,但在蒙景濤這里,卻成了真實寫照。工地的工作性質決定了他沒有雙休和節假日,每年短暫與家人團聚的幾天,他格外珍惜,有時過年都無法回家,在工地過年愈發平常。來拒馬河項目后,與家人聯系頻率減少,也基本上不回家。常年忙于工地現場,現場進度越趕越快,但對家人的虧欠卻越來越多。
“對于我們干工程的人來說,工地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地,二者已經合二為一了,而對家人的愧疚和虧欠是工地人最深的痛,也是建筑行業大家普遍都有的感受。”入行14年,“離家”14年,這是蒙景濤最大的感觸。
想起妻子的時候,他就打個視頻電話,望著視頻里的那個她,也能拂去一些疲憊;孩子還在上小學和幼兒園,每到兒童節、孩子生日這些日子,他只能電話慰問,而不能到孩子身邊陪伴,被迫當一個“不合格”的爸爸。“有時也會想這一天天在工地究竟是為了什么。但既然選擇了這一行,就要愛一行,我不后悔選擇這個職業,會繼續堅持走下去的。唯一遺憾的是虧欠家人的太多,好在媳婦兒挺理解我的,也經常主動給我打電話。”
在工地期間,蒙景濤父親在醫院接受化療,但效果不盡如人意,到后面已經出現病危情況,醫院連下幾次病危通知書,蒙景濤期間只回去了一次,短暫看望父親后又匆忙趕回工地,只得托付姐姐照顧父親。這或許是蒙景濤對父親最愧疚的地方,提及老父親的事,他的眼角溢出了閃爍的淚花,但卻硬生生地忍住,只有那略顯僵硬的嘴角在微微顫抖。
提及干工地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蒙景濤就一個字:累。但再累也必須堅持下去。為了工程,為了家人,也是為了自己。短暫休息后,又走向工地。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四十不到的蒙景濤,如今正值青春壯年,風華正茂,奮發有為。在家庭和事業上已然實現雙豐收。有了妻子支持和孩子的羈絆,讓他在工地奮斗的干勁,又多了幾分。
在北拒馬河畔,還有無數個像蒙景濤這樣的電建人,他們直面惡劣的環境,燃燒自己的青春,奉獻于工程建設之中,為首都按期供水提供保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