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規劃建設 > 企業

華東院:七十載不忘來時路,新起點整裝再出發

華東院發布時間:2024-07-10 14:45:54

  2024年是華東院建院70周年。1954年,為承擔新中國第一座自主設計、自制設備、自行施工的大型水電站,華東院應運而生。70年來,我們歷經風雨洗禮,但初心未改,始終堅持將企業發展融入國家所需、人民所盼,建成一座座“大國重器”,筑就一項項時代工程,在探索前行的道路上勤耕不輟、步履不停。

  傳承、奮進:與祖國發展同頻共振

  時間的齒輪撥回1954年,那時的新中國百廢待興。初代華東院人來到銅官峽谷,勘測設計了我國第一座“三自”大型水力發電站——新安江水電站。電站建成后,人們給新安江水庫起了一個聞名遐邇的名字——千島湖。時至今日,每當風雨來臨,新安江水庫仍以216億立方米的庫容,穩護江河安瀾。

新安江水電站

  已故的兩院院士潘家錚,作為新安江水電站的主要設計負責人,帶領著勘測設計人員們,頭頂青天、腳踏荒灘,開展了多項創造性設計。從那時起,自立自強的精神便深深融入華東院人的血液并傳承至今。

  在同一時期,華東院人敢想敢做敢拼,憑著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闖勁,在新中國水電發展的進程中留下一個個印記:我國第一座薄拱壩——廣東流溪河水電站,新中國第一座梯級開發電站——福建古田溪水電站,浙江省最早興建的黃壇口水電站,以及浙江富春江、湖南鎮,安徽陳村、梅山等新中國第一批水電工程。

  上世紀六十年代,在國家建設“大三線”的時代號召下,七百名華東院人毅然奔赴位于祖國大西南的雅礱江,自此開啟了三代人的大河彎追夢之路。半個多世紀來,華東院人前赴后繼,三進錦屏山,將青春熱血灑在了這片熱土。他們爬雪山、渡險灘、飲雪水、宿巖洞,最終“穿山引水”,設計建成了世界規模最大、埋深最大的水工隧洞群工程——錦屏二級水電站,該電站成為實施“西電東送”和“川電外送”戰略的標志性工程。

  1978年以來,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華東院人堅持邊建院、邊生產,秉承科學嚴謹的作風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難開展了水口、珊溪、緊水灘、石塘、灘坑、沙溪口等工程的勘測設計工作,始終與祖國的發展同頻共振。

  八十年代中后期,隨著華東地區經濟快速發展,抽水蓄能作為一種靈活調節電源成為開發重點之一。彼時,西方發達國家抽水蓄能建設技術已漸趨成熟,我國卻仍是一片空白。

  華東院人憑借埋頭苦干的拓荒精神和敢為人先的創新勇氣,對華東地區的抽水蓄能資源進行了全面調查和規劃研究,在數九寒冬拄著竹竿登山選址,在如蒸籠般的高壓滲透試驗洞中攻堅數載,最終設計建成了國內規模、技術難度都史無前例的,當期亞洲最大、世界第三的天荒坪抽水蓄能電站。

  以天荒坪為起點,華東院先后設計建成了桐柏、泰安、宜興、寶泉、響水澗、仙居、長龍山等抽水蓄能電站,一座座“超級充電寶”在山水之間拔地而起,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華東院人一頭扎進金沙江畔的深山,開展白鶴灘水電站的勘測設計工作,懷揣科技強國的信念,他們創下世所罕見的勘探工程量,攻克16項世界級技術難題,一步步攀上世界水電“珠峰”。

  2021年6月28日,白鶴灘水電站首批機組安全、準點投產發電。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指出,“白鶴灘水電站是實施‘西電東送’的國家重大工程,是當今世界在建規模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水電工程。”

  至此,歷經三十載春秋,白鶴終于亮翅。我國大型水電工程建設實現了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歷史性跨越,真正將核心技術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迄今為止,華東院先后承擔了300余項大中型水電水利工程的規劃、勘測、設計、咨詢等工作,總裝機規模超過8500萬千瓦;承擔勘測設計的已建在建抽水蓄能電站達46座,總裝機規模超過6100萬千瓦。

  從新安江到白鶴灘,時間仿佛形成了一個閉環。一座座彪炳水電史冊的“大國重器”,見證了我國水電設計建設從跟跑、并跑到全面領跑的發展歷史,也見證了華東院七十年的崢嶸歲月。然而,面對這張跨時代的發展答卷,華東院從未停筆……

  轉型、開拓:用求變迎接每次“大考”

  “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應勢而變、順勢勇為。”這是華東院的創新驅動理念,也是面臨時代的每一次“大考”時,華東院人的堅持——求變。從摸索到清晰再到摸索……其背后是一條走了幾十年的、艱辛的轉型、開拓之路。其中唯一的不變,就是求變。

  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浪潮下,華東院與時俱進、主動求變。雖然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經歷了幾番曲折,但轉型精神早已烙入華東院的企業基因。

  進入21世紀,面對市場的激烈競爭和嚴酷考驗,華東院認識到,作為一家傳統的水電勘測設計院,必須要轉型。

  業務上,華東院走出“舒適區”,不再局限于水電行業,發展培育其他領域的技術優勢,推進業務多元化發展。在能源領域,以前瞻性眼光開始探索風電市場,勘測設計或總承包的海上風電裝機容量約占國內55%,并積極推進光伏、儲能等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在非能源領域,華東院依托于原有水電技術的綜合優勢,積極延伸、培育其他領域技術優勢,現已轉型為覆蓋水電與新能源、城鄉規劃與建設、生態與環境三大業務領域的國際工程公司。

  在推動市場開拓和業務多元發展的同時,華東院敏銳地洞悉到,以勘測設計咨詢為主的業務形態難以滿足發展需要,工程全產業鏈模式才是大勢所趨,從傳統設計企業轉型到工程公司,這條路非走不可。華東院把工程總承包作為轉型發展的關鍵業務,持續創新以設計為龍頭的工程總承包模式,發揮專業齊全、經驗豐富、技術力量雄厚的優勢,并通過信息化管控平臺,提升管理效率和管控效果,為實現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奠定基礎,不斷為客戶創造價值,也得到了市場的認可。

  區域上,不再局限于東部一隅,華東院走向全國、全世界。我們乘著“西部大開發”的東風,舉全院之力推動錦屏、白鶴灘兩大水電工程上馬,成功實現了從東部到西部的跨區域發展。同時,新能源、抽水蓄能、建筑、交通、市政、環境、海洋、水務等相關領域業務遍及全國、遍地開花。

  國界線并不是我們足跡的終點,作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排頭兵”,我們努力向世界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承擔了400余項國際工程項目和標志性工程建設,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通過一系列國際工程實踐,“釘釘子”一樣地在海外扎下根來,“走出去”的技術儲備逐漸完善,全球化思維模式日趨成熟,國際化資源整合能力持續提升。

  波斯灣南岸,阿聯酋首個風電項目的風機巨翼迎風轉動;印度尼西亞的芝拉塔水庫,東南亞最大漂浮光伏熠熠生輝;柬埔寨東北部的桑河干流上,亞洲第一長壩橫跨兩岸;埃塞俄比亞首都,格特拉立交橋上川流不息;新加坡西部,一座面向未來的高智慧新概念水廠正冉冉升起……它們背后都有華東院人的身影。我們的努力,正讓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們享受到更便捷的生活和更清潔的能源。

  當然,轉型的陣痛不可避免,我們有過爭論,但總能達成一致;我們遇過挫折,但總會雨過天晴。在轉型發展的路上,華東院人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始終向著“一流國際工程公司”的目標堅定邁進。

  科技至上、技術立院:新質生產力引領未來

  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要想打造“一流國際工程公司”,科技創新是最為核心的驅動力和競爭力。

  從“科技興企”到“建設創新型企業”,再到“科技至上、技術立院”,華東院創新發展的引擎在改革轉型中被熊熊點燃。20余個省部及以上級別研發中心,18項國家級科學技術獎(含中國專利獎),1200余項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獎,5600余項有效專利,2200余項軟件著作權,400余項國家及行業標準,100余部技術專著,50余項國家優質工程獎,多項詹天佑獎、“菲迪克”獎……這些亮眼的數字背后,是華東院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孜孜追求,更是一家國資央企在科技自立自強上勇挑大梁的使命擔當。

  “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面對“卡脖子”難題,華東院傳承發揚自立自強精神,響應國家戰略號召,依托工程建設開展了大量技術攻關與科研創新,形成了一系列核心技術成果。

  ——在水電領域,華東院全過程勘測設計的白鶴灘水電站創下了6項世界之最,攻克16項世界級核心科技難關,形成127項關鍵技術突破,進一步鞏固了中國水電的世界引領地位。在抽水蓄能領域,形成了抽水蓄能樞紐布置、庫盆防滲、地下廠房設計、大型抽蓄機組選型、機電設備成套等核心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在海上風電領域,華東院構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上風電場工程勘測、設計、運維與安全評價成套技術及裝備,創造了多項“亞洲第一”和“世界之最”,填補了我國海上風電領域多項空白,推動我國海上風電技術從無到有、從有到優。

  ——在基礎設施領域,華東院參與設計的世界最深最大的極深地下實驗室、全球容量最大的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填補了我國在相關領域的空白,對催生重大科學成果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生態領域,華東院深度參與長江大保護、黃河大保護,創新提出“規劃先行、全流域綜合治理”的治水理念,掌握水源地保護、大型湖泊生態修復等核心技術,以實際行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在數字化領域,華東院擁有國際一流的信息化數字化核心能力,率先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工程數字化技術和流程體系,從工程級、到行業級、到城市級,我們提供從規劃、設計、建造到運營全生命周期數字化、智慧化服務。成功打造了國內首個功能完備、應用成熟的三維數字化設計平臺,打造了國內首個智慧城市CIM平臺并成功落地深圳前海和雄安新區,以實際行動為數字中國建設加速。

  一項項創新突破背后,是一支強大的人才隊伍。華東院擁有國家卓越工程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國家百千萬人才等一批高層次人才,在院博士及博士后230余人,并通過完善創新體系和激勵機制,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暢通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營造了濃厚的創新氛圍。同時,華東院以雙創機制為抓手,切實將科技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讓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打造了“混塔”等一批廣受市場歡迎的產品。

  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創新提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概念,為企業貫徹新發展理念、謀求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指引和方向。面向未來,華東院將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重要著力點,為創新之火添柴加薪,以科技之光照亮高質量發展之路。

  回望華東院與祖國共成長的七十年,在風雨中蛻變新生,在摸爬滾打中砥礪成長,那炙熱不滅的初心,始終指引著我們前進的方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華東院將立足服務國家戰略,牢記“服務工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企業使命,堅持“負責、高效、最好”的企業精神,以更加奮發昂揚的姿態,向著建設“一流國際工程公司”的目標闊步邁進。




評論

用戶名:   匿名發表  
密碼:  
驗證碼:
最新評論0

相關閱讀

全国无码视频中文字幕,无码av一区在线观看免费,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69aV,日韩av无码中文无码电影
日本丝袜综合久久 | 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 | 亚洲精品揄拍自拍第一页 | 熟女中文字幕免费 | 色综合99久久久精品 | 一级a做片免久久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