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初,距離晚稻收割不到一個月,稻香已彌漫在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可塘鎮萬畝油占米生產基地。
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可塘鎮的廣東絲苗米跨縣集群產業園。 楊秋瑩 攝
海豐縣是“農民運動大王”彭湃的故鄉,也是海陸豐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東方紅城”之稱。近年來,海豐縣充分發揮自然條件優勢,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通過科技助農興業,擦亮油占米等本土特優農產品名片,讓老區人民走上增收致富之路。
走進海豐油占米新品種選育與展示基地,“油占強‘芯’科技賦能”8字標語映入眼簾。基地承擔油占米主打品種的提純復壯、新品種引進與篩選等功能,65畝試驗田里,近117萬株水稻長勢喜人。
“選育與展示基地遠離水源,我們建設了3個自動抽水泵抽取地下水灌溉,電纜從入口線桿鋪設到田間。”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員、海豐縣農業特聘專家陳建偉介紹,“水稻栽種需要間歇抽水灌溉、排水曬田,充足穩定的電力,助力我們高效管理稻田,為育種工作順利推進提供保障。”
目前,陳建偉的團隊成功繁育“香雪絲苗”“蓮香絲苗”等產量高、抗性強的油占米新品種,在海豐全縣廣泛種植。其中,可塘鎮水稻良種覆蓋率達到99%以上,年總產量約3.2萬噸,每年油占米全產業鏈收益占全鎮農業總產值的六成以上。
“以前買的種子質量參差不齊,現在種植的都是優良品種,每畝每季還比以往增收300塊。”可塘鎮羅邊村村民郭義溪說。改種油占米,讓郭義溪嘗到了種植“科技米”的甜頭。今年,他承包100畝土地,兩季水稻收入預計超過10萬元。
在照料田地的間隙,郭義溪積極參加合作社、農企舉辦的農機駕駛培訓和考試,并于2023年購置一臺新型拖拉機。機械化作業省時省力,農忙時,不僅自家農活不用愁,他還被其他農戶請去犁地、插秧、收稻,“一天能掙上千元。”
在可塘鎮五羅片區,供電人員結合“三線”(電力線、通信線、廣播電視線)整治工程,拆除農田深處的老舊電線桿,將高壓線路遷改到路邊。截至9月,廣東電網公司汕尾海豐供電局共計完成198個行政村的“三線”整治工作,整治完成率97.5%,既提高了鄉村“顏值”,也為田間機械化智能化作業提供便利。
“線路整改后,無人機好飛很多。”時值水稻灌漿期,病蟲防控工作極為關鍵,汕尾供銷中禾農業科技服務公司業務經理馬毅力忙碌在田間地頭,為農戶提供無人植保等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馬毅力介紹,在政策扶持下,精準、智能的田間管理模式受到農戶歡迎,“今年上半年,我們開展無人機水稻病蟲害統防統治服務面積約6萬畝次,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水稻面積約12萬畝次。”
從“地下”到“天上”,農業科技的身影處處可見;從“一粒米”到一個產業,海豐油占米成為汕尾響當當的農業“金字招牌”。數據顯示,海豐全縣實現油占米年種植面積44萬畝、產量約16萬噸、綜合產值約20億元。
“大米加工廠變壓器、配電柜、線路等用電設備電流電壓正常,生產線月底開工作業沒有問題。”在與海豐油占米新品種選育與展示基地相距不到百米的廣東中榮農業有限公司,供電人員正進行用電安全檢查,助力企業打好秋收“準備仗”。
“屆時稻谷收購入廠,從烘干、脫粒、拋光、包裝到碼垛,均由一整套全自動設備完成,24小時不間歇作業,高峰時期,僅烘干工序,日烘干量達150噸。”中榮公司經理黃海鵬說,“供電人員服務周到,我們從不擔心電力供應問題。”
近年來,除了開展“三線”整治工作,汕尾海豐供電局持續開展城鄉配電網建設改造。2023年,全縣農村地區用戶年均停電時間壓降至3.49小時,同比降低3.85%,供電可靠性進一步提升。
站在可塘鎮萬畝油占米生產基地的田埂上,綠油油的稻田一望無際。一株株稻穗漸趨飽滿,是豐收在望的動人預兆,也是科技助農興業的最好見證。(南網報記者 包莉婷 通訊員 楊秋瑩 劉思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