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氫只吐水,氫能車完全符合人類對交通領域脫碳的完美想象。
在“多彩”氫世界里,有化石能源制備的灰氫,加裝降碳設備的藍氫,新能源電力制備的綠氫,更有紫氫、金氫等不同種類。
浙江人已經開始“嘗鮮”。以化工行業的工業副產氫為主要氫來源,不少商業化應用場景開始陸續。
3月,浙江首張加氫站經營許可證落地寧波鎮海,6月,鎮海煉化加氫站已具備對外運營的條件,正式面向社會氫能車輛開放,也標志著全省加氫站開啟統一化、規范化市場運營。
氫能車,如何走進我們的日常生活?
氫能重卡進入鎮海煉化加氫站加氫。受訪者供圖
第一張證的示范效應
早在2021年,鎮海煉化利用自身“藍氫”(工業副產氫)資源,建成寧波市首個加氫示范站,占地約20畝。目前,加氫站的規模能力為500公斤/天,經擴能改造后將加至2500公斤/天。
在鎮海煉化園區內,氫能車的應用場景已經普及——
氫能通勤車上線運營兩年多,從每天兩趟接送園區內企業員工增加到了32輛,用途也更加多元;運送化工產品的氫能重卡試運營成功,進入常態化運轉。
在此基礎上,去年,上海一家物流公司輾轉聯絡鎮海煉化,雙方合作試行了城際間運輸——一輛49噸級氫能重卡加注70公斤氫氣,最高續航里程達700公里,一次加氫就能實現環杭州灣地區往返。
這條城際干線的成功試行,為鎮海煉化加氫站打開思路:隨著長三角氫能車保有量增長,加氫站能否突破園區自用?
開啟對外運營,就需要通過更高規格的認證取得對應的經營許可資格,為此,加氫站開始為申領燃氣經營許可證做準備。
走進鎮海煉化加氫站,其外觀、加注形式都和加油站別無二致,不同的是對安全規范操作的高要求。工作人員除了穿防靜電工裝,還要佩戴安全帽、提前檢查車輛氣瓶等。
鎮海煉化加氫站正在加注氫氣。受訪者供圖
為了強化加氫站安全運營管理,2023年11月,浙江省發布了《關于規范汽車加氫站建設運營管理工作的通知》,對省內加氫站運營進行了系統性規范。
本次全省首張加氫站燃氣經營許可證頒發,標志著浙江在加氫站統一規范運行方面邁出重要一步。
“成本”是最大瓶頸
“氫能具有零污染、零排放、能量密度高等優點,氫能車補能時間短,續航里程長,不受低溫等環境影響。”國氫科技寧波研究院綜合部負責人季學清介紹。
聽上去如此優質的交通能源形式,為何還沒有大規模進入家庭生活?
和日本發展氫能乘用車的路徑不同,我國氫能車主要面向商用領域。
目前,國內氫能商用車已用作公交大巴、物流、市政環衛、重型卡車和輕型貨車等,在船舶和叉車、機車等特殊車輛領域也有小范圍應用。但氫能乘用車仍處于試點示范階段。
季學清分析,這樣的布局主要取決于是否“劃算”:
一般條件下,氫能重卡的運輸成本與燃油車持平,尤其是碼頭、環島等短途路線,將比燃油車成本節省15%-20%。而在乘用車領域,電動車的成本優勢更大。
同時,我國的氫能車行業規模較小,氫燃料電池系統價格較高,氫能車售價是燃油車的2至3倍;
加氫站的氫能資源成本每公斤高達60至70元,需降至30元以下才能與加油站體系競爭。
因此,當前氫能發展的主要瓶頸,在于氫能的產業化、規?;形闯尚?,產業鏈整體成本偏高。
只有加快推廣氫能車應用,才能以規模效應降低單位成本、加速技術突破,帶動上游產業發展。
而加氫基礎設施布局較少,則成為了氫能車推廣的首要難題。
以往,氫能車在長途運輸中有“斷點”,本次推進加氫站商業化運行,正是為氫能車提供中途補能,加快完善加氫網絡體系。
6月20日,鎮海煉化加氫站對外運營啟動儀式。受訪者供圖
加氫站便利了氫能車運行,也給氫能產業打了一劑“強心針”。
鎮海煉化加氫站工作人員透露,宣布對外運營后,最近幾天連續接到浙江、上海等地物流公司關于投資氫能重卡的問詢。
“這對我們來說有標志性的意義,帶動了壓縮機、氫燃料電池、加氫機、氫能車等10余家相關科研、生產、建設單位參與共建氫能產業鏈。”鎮海煉化發展部工作人員表示。
氫能,下一個光伏?
放眼全省,浙江對于發展氫產業早有布局。
2019年,浙江畫出了環杭州灣、義甬舟兩條“氫走廊”;去年8月,浙江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建設廳聯合印發《浙江省加氫站發展規劃》(下稱“《規劃》”),目標到2025年建成50座加氫站,推廣5000輛氫能源汽車。
同時,規劃提到,改造提升現有的加油加氣站和綜合供能服務站,基本形成氫源保障體系和加氫網絡體系,基本建成市域、城區100公里輻射半徑的加氫網絡。
氫能客車進入鎮海煉化加氫站加氫。受訪者供圖
當前,成本較低的工業副產氫是浙江布局氫能產業的最大優勢。不少業內人士分析,隨著加氫站和氫能源汽車的推開,規模效應帶動成本下降、技術迭代,氫能會像光伏一樣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
因為實際上,氫能應用的方向比人們想象中更廣。
首先,石油石化領域,占到了全國全年用氫量的一半以上。
一個“冷知識”,我們日常所用的汽油都加入了氫氣,看似脾氣火爆的氫氣其實能輔助燃油在內燃機中更穩定、不爆缸,同時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二是電網儲能領域。
隨著新能源占比越來越高,風電和光伏發電靠天吃飯、隨機性較強,與電網供需平衡的屬性形成天然沖突,氫能可以起到調節作用。
在風光大發時,用電解水制氫儲存能量,在缺電時再利用氫燃料電池或氫能燃機發電補足缺額,實現氫與電的協同。比起電池4-5小時的存儲容量,氫儲能具備大容量、跨季節等優勢。
鎮海煉化氫能通勤大巴。受訪者供圖
能源載體只是氫的一個面向,它還有無窮的可能。
比如氫的清潔特性有待進一步發掘,鋼鐵行業嘗試在制造工藝中用氫替代碳來還原氧化物,原本排放二氧化碳的過程轉變為生成水,生產出“綠鋼”,有效促進高耗能行業減排。
氫的化工原料身份也能大做文章。
2021年,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二氧化碳到淀粉的從頭合成。“二氧化碳加氫人工合成淀粉,可以解決農業用地面積大、春播秋收時間長等問題。”業內專家表示。
錢江晚報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拜喆喆 胡靜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