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深度閱讀

終端用能電氣化:潛力巨大阻力不小

中國能源報發布時間:2021-12-03 09:13:58

核心閱讀

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從1985年的7%升至2020年的27%左右。“十三五”期間,我國累計完成替代電量8241億千瓦時。專家預測,工業、交通、建筑等終端用能領域,排除無法脫碳的部分,深度脫碳空間為20.87億噸標煤。

本報訊 記者趙紫原報道:“我國電氣化發展水平總體呈現穩步提升趨勢,發電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從1985年的23%升至2020年的46%左右,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的比重從1985年的7%升至2020年的27%左右。”國家能源局電力司副司長茍峰近日在“第一屆中國電氣化發展高端論壇”上表示。

據記者了解,國家發改委等部門2016年聯合印發《關于推進電能替代的指導意見》以來,我國在居民采暖、工農業生產制造、交通運輸等諸多領域推進電能替代工作。茍峰介紹,我國“十三五”期間累計完成替代電量8241億千瓦時,替代電量已成為新增用電量的主體。與會專家普遍認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電氣化雖然潛力巨大,但也面臨不小阻力。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繼業介紹,去年我國能源活動碳排放占總排放量的88%,“電力行業碳排放主要通過清潔替代來解決,其他終端用能領域碳排放降低必須通過電能替代完成。”

新型電力系統下,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的比重勢必大幅提升,王繼業認為,預計2060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將從7.5萬億千瓦時提升至約16萬億千瓦時,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的比重將從2020年的27%左右提高至80%以上。

從碳排放的“貢獻度”看,工業、建筑、交通以及居民用能等終端用能領域的碳減排潛力巨大。

記者從會上了解到,目前我國工業領域碳排放占比約為70%,工業熱能占總能源消耗的近1/5;2018年全國建筑全壽命周期碳排放總量為49.3億噸二氧化碳,占全國能源碳排放的比重為51.3%。

王繼業表示,工業、交通、建筑等終端用能領域,排除無法脫碳的部分,深度脫碳空間為20.87億噸標煤,替代空間巨大。在交通領域,中國電源學會電氣化交通專委會主任李永東表示,電驅動將取代燃油驅動,軌道交通、電動汽車、電力推進艦船、多電或全電飛機等交通工具的應用規模和影響會越來越大。

電氣化前景雖然廣闊,但仍要克服不少困難,期間與會專家均提到了經濟性問題。王繼業指出,在初投資建設階段,電能替代項目的經濟性普遍較差,用戶接受意愿低,因此現有電能替代政策以初投資階段補貼為主。

“相對于傳統電力行業,低碳電氣化發展下的行業格局呈現顯著的多元化、分布式以及源網荷儲協同互動等特點。在此背景下,要做好能源經濟大文章,必須立足于系統視角看綜合供電成本。”國網能源研究院副院長蔣麗萍表示,“初步測算,我國2025年、2030年新能源場站成本將分別上升至0.48元/千瓦時、0.53元/千瓦時,其中系統成本將分別約2020年的2.3倍、3倍。”

“低碳電氣化發展視角下,能源電力發展的'三難選擇',即資源及供應的安全可持續性問題、環境影響問題、經濟性問題三者之間,將凸顯為電力行業的供應保障難題和經濟性問題。”蔣麗萍坦言。

一位與會專家指出,在經濟性方面,煤炭、天然氣等燃料價格低,而用電成本高。尤其對于農村地區,消費者的用能習慣、相關技術支持的缺失,是農村煤改電的主要障礙。

該專家認為,應根據各領域特點設定電氣化率的具體目標,并納入未來五年規劃。同時,制定行業法規、標準和規范,以及碳排放目標來推動建筑工業交通電氣化。同時,考慮投資和運行成本,制定激勵措施,以鼓勵和促進電氣技術的發展設計適宜的電價,如分時電價、容量電價等。

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林衛斌指出,應協同推進“電—碳—綠證”交易市場建設,保障電源結構動態調整中的資源配置效率。“具體而言,需加快建設電力交易現貨市場、跨省區電力市場、碳交易市場,建立健全發電容量補償機制,妥善解決電價交叉補貼問題,完善電力需求側管理制度,深化輸配電體制改革等措施推動低碳電氣化發展。”

王繼業建議,加快建設新型電力系統,推動清潔電力資源大范圍優化配置,穩妥有序實施電能替代,加強電能替代設備效率提升和減排效果以及顛覆式技術創新研究,同時促進商業模式多樣化發展,健全法律法規標準、完善相關政策機制,打造清潔低碳良好生態。




評論

用戶名:   匿名發表  
密碼:  
驗證碼:
最新評論0

相關閱讀

無相關信息
全国无码视频中文字幕,无码av一区在线观看免费,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69aV,日韩av无码中文无码电影
日韩免费码中文字幕在线 | 香蕉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 午夜理论片福利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 | 日韩国产欧美另类综合 | 亚洲欧美在线观看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