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8月29日發布《中國的能源轉型》白皮書,全面介紹中國推動形成能源綠色消費新模式、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發展能源新質生產力、推進能源治理現代化取得的積極成效,展示中國持續深化綠色能源國際合作、促進全球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努力和貢獻。《白皮書》的發布,在全方位呈現中國推進能源轉型的政策理念和實踐做法的同時,也有力回應了一些西方政客和媒體對中國能源轉型的種種質疑和抹黑。
能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能源低碳發展關乎人類未來。工業革命以來,化石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有力推動了人類文明進步,但也引發了資源枯竭、氣候變化、地緣政治沖突等問題。加快能源轉型發展,實現能源永續利用,持續增進民生福祉,為世界經濟提供不竭動力,已成為各國共識。
截至2023年底,中國風電、光伏發電裝機規模較10年前增長了10倍,清潔能源發電裝機占總裝機的58.2%,新增清潔能源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增量一半以上。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從15.5%提高到26.4%,煤炭消費比重下降12.1個百分點。
中國依托持續的技術創新、完整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充分的市場競爭、超大規模市場,實現了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也推動了全球風電和光伏發電成本大幅下降。從2013年到2023年,10年來,中國累計淘汰煤電落后產能超過1億千瓦,電力行業污染物排放量減少超過90%。10年來,中國可再生能源年度新增裝機在全球的占比均在40%以上。全球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從13.6%提高到18.5%,其中,中國的貢獻率為45.2%。中國為應對氣候變化在能源轉型方面的貢獻,國際社會有目共睹。
然而,有一些西方政客“選擇性失明”,不僅罔顧事實,還一味抹黑中國在能源轉型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要么散播所謂“中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的虛假信息,要么無端指責中國節能降碳數據不實,要么大肆炒作所謂中國新能源“產業政策扭曲全球市場”“產能過剩導致不公平競爭”等謬論。中國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在他們眼中成了“大國崛起的世界威脅”;中國加快形成節約高效、綠色普惠的能源消費新模式,在他們眼中成了“以補貼換市場”的不正當競爭;中國攜手各國共建可持續能源的未來,在他們眼中成了全球能源治理體系規則的“破壞者”。
能源的開發利用,是人與自然互動的重要方面。縱觀人類社會發展史,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重大進步,往往伴隨著能源開發利用方式的變革、主體能源的更替。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但人均用能水平不高,工業化、城鎮化尚未完成,未來一段時間能源需求仍將增長;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資源環境約束長期存在。應對這些困難挑戰,根本要靠能源轉型。中國推進能源轉型,不是別人讓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要做;也不是能不能做的問題,而是有了必須做的決心。
中國推進能源發展方式逐步從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的努力,不會因別人的干擾遏制而止步,也不會因外界的無端抹黑而停頓。把握好新能源和傳統能源協調平衡,在保障能源可靠供應的同時推動能源轉型,要做的事還有很多。只要我們不為噪音雜音所惑,不被攻擊抹黑所擾,保持定力,拿出耐力,就一定能與各國一道共同邁向更加綠色、包容、可持續的未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