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您認為在構建新型電力系統過程中,電網企業的優勢是什么?新型電力系統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載體,未來重點應在哪些方面推進工作?
黃其勵:電網企業長期開展電網建設,擁有安全運行經驗,責無旁貸地擔當起促進電力行業和全社會能源轉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任。在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方面,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發布并實施“雙碳”行動方案和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行動方案,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加快推進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外送通道前期和建設工作,加強抽水蓄能建設,創新綠電、綠證交易機制,統籌推進各級電網規劃建設和發展,深化電網數字化轉型,助力全社會節能降碳提效。這些都體現了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的責任擔當和在建設新型電力系統中的作用。
建設新型電力系統是全面的、漸進的、系統性的歷史任務,工作內容也是全方位的。
要把握住負荷側由單一供電向源網荷儲智一體化方向發展的趨勢。在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中,負荷側可以發展成為“能倉電庫”,助力實現移峰填谷。用戶不僅是用電單元,還可以是發電單元,也可以是儲能單元。新興的綠色產業層出不窮,對電網有多樣化的需求。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車網互動(V2G)技術。現代配電網的革命性創新,也將使智能配電網成為“全民皆儲”、處處是寶的能源轉型倉庫。
要重視風電、光伏發電以外的可再生能源電源的綜合有序開發利用。我國可再生能源資源總量豐富。除了風電、光伏發電外,還可以大力發展光熱發電,它自身帶儲能功能。我國常規水電技術可開發量達6.87億千瓦,抽水蓄能中長期規劃站點資源總量超8億千瓦,中低溫中深層地熱資源總量折合標準煤1.23萬億噸,每年可以作為能源利用的生物質資源總量相當于4.6億噸標準煤,近海海洋能資源理論裝機容量約6.97億千瓦。除了風電、光伏發電以外,其他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基本不受天氣影響。
要剛性實施節約優先戰略,樹立節能是第一綠色低碳能源的觀念,大力降低碳排放強度,把碳達峰的峰值降下來,為碳中和鋪好路。優化國家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和布局,轉變能源結構和用能結構,推動能源資源高效利用、循環利用、變廢為寶和發展數字化經濟。另外,也應提升燃煤發電存量資產的能效和靈活性。我國存量煤電機組構成為:單機100萬千瓦及以上機組占比11.3%,60萬千瓦及以上機組占比40%,60萬千瓦以下機組約占60%,其中亞臨界機組大約有3億千瓦~4億千瓦。應合理分類帶基本負荷和調峰功能的機組,使超超臨界參數機組高效滿負荷運行,一般機組調峰運行,甚至啟停調峰,使煤電機組在調峰市場、碳市場和應急市場中發揮“壓艙石”“定海神針”的作用。
記者:能源安全新戰略提出以來,我國新能源快速發展。在新型能源體系建設過程中,您認為應該如何處理好新能源與傳統能源之間的關系?
黃其勵:積極穩妥處理好新能源與傳統能源之間的接力棒關系是關鍵和核心。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和做好煤炭大文章,是經濟社會高質量、高效益、高效率、低能耗、綠色發展列車的雙輪。以煤為主體的傳統能源,為社會發展和人類繁榮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它有兩個弱點,一是資源的不可持續性,二是化石能源燃燒是最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影響環境和生態。而新能源恰好有可持續性、極其豐富以及綠色、全生命周期低碳的特點。但它也有兩個致命的弱點,一是風能和光能具有隨天氣變化的隨機性和波動性,二是對電網安全運行的弱支撐能力。于是,能源大家族要“抱團取暖”,發揮各自的優勢,克服各自的不足,做到先立后破,既要確保能源電力綠色、高效、低碳轉型,又要確保滿足全社會和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對能源電力的需求。
具體講,燃煤發電要在努力實現自身低碳、高效發電的同時,向調節電源、靈活電源、支撐電源和兜底電源轉變??梢詣撔掳l展發電燃料多樣化,比如燃煤摻燒垃圾、各種廢棄物,以及燃煤混氨等方式,或者探討電廠廠用電多樣化,把不太穩定的風電、光伏發電作為第一廠用電,常規廠用電作備用,嘗試雙廠用電系統。通過技術創新把效率提上去,把煤炭省下來,使燃煤發電能經濟、高效、靈活地當好“壓艙石”。同時需要電力市場和相關政策的支持。此外,風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發電也要增志氣、強責任,依靠創新,提高自身的涉網靈活性和支撐性,如構網型新能源等??傊?,傳統能源和新能源組成的能源大家庭要共同努力,共同服務綠色發展。
記者:您非常關注儲能的發展。目前我國的儲能技術在世界上處于什么水平?儲能產業的發展對于培育新質生產力有什么作用?
黃其勵:我國能源轉型的關鍵是大力發展新能源,儲能技術的發展可為其保駕護航。我國除常規的抽水蓄能技術外,其他多種儲能技術也在快速發展。每年收獲一次糧食和天天需要糧食的不平衡,靠糧庫解決;因為有了銀行,誰也不會感到每月發一次工資和天天消費的不平衡。風能、光能雖然是隨天氣而變化,但如果有了廣域時空互補、處處時時儲能,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我理解,新質生產力是由顛覆性創新+多種技術的協同創新+工程實踐的產業鏈創新+深層次體制創新等內容組成。儲能是解決風電、光伏發電與用電負荷不匹配難題的“金鑰匙”,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之一。
儲能的發展需要關注幾個重點內容。其一,提倡廣義儲能,建設柔性、多元、包容和創新的儲能體系。除了要大力發展常規的抽水蓄能外,還要提倡多介質的儲能技術,如蓄電能、蓄化學能、蓄水力勢能、蓄動能等。另外要注意系列容量的儲能應用,除了大型的抽水儲能、電化學儲能等,戶用儲能不可小覷。我國有4億多家庭,經濟、方便、實用、美觀的戶用微儲能技術產品作為家用“充電寶”的作用也需要重視。其二,注意新型儲能方向,如氫儲能和物質儲能。氫能產業鏈的上游通過電解水(包括海水)制氫等方式促進可再生能源的消納;下游可作為電力、工業、交通以及建筑等行業的綠色能量來源,以氫能作為原料、燃料及氫儲能的“海綿”作用,促進各行業間深度耦合。電、氫兩個綠色能種之間的單向、雙向協同耦合,不失為調節電網峰谷差、新能源發電與用電需求“不友好”的一個措施。其三,更加關注智慧氣象預報。當前全球變暖速度加快,復雜、多變、局地異常的氣候,給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和運行帶來挑戰。因此,堅持系統觀念,做到“心中有數、手中有策、預防有方”,要關注數字電力天氣預報系統的建設和應用。
記者:近期,國家電網公司新一屆科技咨詢委員會成立。在您看來,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主體聯合創新,對于推動新型能源體系建設有何助益?
黃其勵:國家電網公司新一屆科技咨詢委員會的成立,是建設新型電力系統所必需的原始創新、協同創新、系列創新和組織創新的需要??萍甲稍兾瘑T會跨行業、跨領域和產學研用融合的特點,為國家電網公司“開門搞創新”提供了組織保證。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和發展,需要全國電力系統、全社會用電行業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協同。希望國家電網公司新一屆科技咨詢委員會能主動、積極發揮作用,推動解決能源電力技術發展的難點問題,凝聚各方共識,為行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記者: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5.1億千瓦,其中我國的貢獻超過了50%。“雙碳”目標下,多能融合的發展趨勢如何?
黃其勵:圖瓦盧是全球第一個因海平面升高而搬遷的國家。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南北極冰川融化,將對地球和人類產生毀滅性的影響。因此,實現“雙碳”目標,應當是全人類的共同責任。
如果發揮一下想象,地球未來的能源是什么?以我們今天的認識,只要太陽存在,可再生能源就是永續的、綠色的,無所不在、無時不在的。可再生能源是實現“雙碳”目標、保護人類和地球最現實的能源。以風電為例,1991年我國自主研制的首臺200千瓦風電機組在福建平潭風電場并網發電。到2023年我國并網風電裝機已達4.4億千瓦。光伏發電的緣起比風電晚十年左右,但2023年年末,裝機也超過6億千瓦,成為主力能源之一。可以確信,不久的將來,影響新能源快速、大規模發展的短板一定能得到解決。同時,依靠原始創新、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核聚變、空間能源等都是可以期待的。關鍵在于,這些未來能源的商業化應用,必須靠創新。(記者 馬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