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京,一名年輕的“80后”,這位手握多項專利的“青安先鋒”,離開技術一線,專任黨群工作部主任,卻雙崗建功,在“跨界”中書寫傳奇故事,書寫了無限可能。

聚光燈下的“技術狂人”
2020年9月,北京中國職工之家會展中心,一場全國QC成果發表賽的舞臺上,一位戴著黑框眼鏡的年輕人,正自信地展示他的PPT。屏幕上,一張張設計圖紙和現場測試照片滾動播放,臺下觀眾的目光被牢牢吸引——他正是國網湖北荊州供電公司的黃京。
“移動電源箱的靈感,來自一把鋼卷尺。”黃京的聲音沉穩有力。他講述了自己如何在深夜拆解鋼卷尺,研究其自動回卷原理,最終設計出能快速收線的移動電源箱。臺下響起掌聲,評委們紛紛點頭。這一成果不僅斬獲全國QC大賽一等獎,還捧回了國家實用新型專利證書。
“創新源于生活,服務于工作。”這是黃京常掛在嘴邊的話。
一則關于他執著于“鋼卷尺”的背后故事,更是精彩絕倫,令人拍案!
故事要從2017年說起。當時,黃京還是國網荊州供電公司輸變電工程公司變電工區的繼電保護負責人。一次調試中,他發現移動電源箱的線纜總是纏繞打結,拉線、收線動輒耗費半小時。“能不能像鋼卷尺一樣自動回卷?”這個念頭一閃而過。
當晚,他拆開家里的鋼卷尺,反復觀察彈簧結構,甚至用游標卡尺測量每一處細節。妻子毛嬌娜見他熬紅了眼,勸他休息,他卻擺擺手:“再試一次!”幾周后,第一代卷簧式電源箱誕生了,但問題接踵而至:線纜只能回收20米,設備笨重如鐵箱。
“要不……放棄吧?”黃京看著滿地的失敗品嘆氣。毛嬌娜卻遞來一杯熱茶:“你總說創新永無止境,怎么現在退縮了?”這句話點醒了他。黃京轉而研究直流電機驅動,自學機械設計手冊,甚至向大學老師遠程求教。經過三次迭代,第三代電源箱終于問世——40米線纜40秒回收,纏繞問題徹底解決。
“成功是99次失敗換來的。”黃京笑著說。

從“實驗室”到“工地”的跨越
創新的價值,最終要由實踐檢驗。在潛江浩口110千伏變電站擴建工程現場,黃京蹲在泥地上,緊盯施工作業人員操作新電源箱。線纜“唰”地收回,一位老師傅豎起大拇指:“這玩意兒真省事!”黃京長舒一口氣。
2019年,由他主創的這項荊州供電公司級管理創新課題,獲得了“優秀獎”,隨后,其申報的《一種帶束線功能的移動檢修電源箱》,也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實用新型專利證書。QC課題獲得了國家電網公司2020年QC成果“三等獎”,最終榮獲中國水利電力質量管理協會電力行業優秀質量管理成果“一等獎”和《中國質量》雜志社QC成果“示范級”獎。
面對榮譽,黃京卻格外清醒:“一線工人的效率提升,才是最大的獎章。”

人生“第二曲線”:黨群戰線的“跨界玩家”
2024年11月,一則調令讓所有人意外:黃京從技術骨干轉任黨群工作部主任。
“黨群工作?他能行嗎?”質疑聲四起。
“黃京要調任黨群部主任?”這位手握多項專利的“青安先鋒”,竟要離開技術一線。眾人嘩然。
“黨群工作就是服務企業,成就他人。站在聚光燈背后看著企業成長,我很享受這種成就感。”面對質疑,黃京的回答讓所有人愣住。上任首日,他抱著一摞《人民日報》、《黨員生活》和黨建文件走進辦公室。
其實,黃京自己也一度迷茫。黨群工作與技術創新截然不同——寫材料、辦活動、樹典型,每一項都考驗綜合能力。起初,他連“三會一課”的具體流程都搞不清,開會時緊張得手心冒汗。“不會就學!”他給自己立下規矩:每天雷打不動看《新聞聯播》,逐字分析上級講話稿,甚至把黨章抄在小本上隨身攜帶。
轉型的陣痛來得迅猛。第一次撰寫黨建材料時,他對著電腦枯坐整夜,文檔里只憋出兩行字。“寫材料和繼電保護調試,根本是兩碼事!”他揉著太陽穴苦笑。妻子遞來熱茶:“當年你改電源箱不也失敗十幾次?”
三個月后,他交出的《黨建引領科技創新實施方案》讓領導拍案叫絕。方案里,邏輯清晰、措施扎實。黨員技術骨干與青年員工“結對攻堅”、創新項目納入黨建考核等舉措,將黨群工作與電網建設、生產實際深度綁定。“你這跨界,跨得漂亮!沒想到搞技術的能把黨建玩出花!”公司黨總支書記連連贊嘆。

干一行精一行,努力成為一個有成就感的“服務者”!
筆者:從技術到黨群工作,您如何適應角色轉變?
黃京:起初確實像“重新投胎”。但技術工作培養了我的邏輯思維,寫材料時,我會先畫思維導圖;辦活動,我會像設計電路一樣考慮每個環節。跨界不是拋棄過去,而是整合經驗。
筆者:未來還會繼續搞創新發明嗎?
黃京(笑):當然!我現在正研究“智慧黨建”,想用數字化手段提升黨群效率。你看,這是初步方案……他打開筆記本,一系列周密的策劃方案躍然屏幕,仿佛隱喻著他的人生:技術為骨,服務為魂。
“黨群工作不是守舊,而是另一種創新。”黃京逐漸找到新定位。他策劃的“共產黨員技術攻堅隊”活動,將黨建與生產深度融合;他挖掘的“電網鐵軍”故事,登上了多家省級、市級和系統媒體的宣傳報道中。
一次,公司要推選“最美一線員工”。黃京帶著相機跑遍工地,記錄下工人滿身油污建設電網工程的瞬間。照片發布后,一位老員工眼眶濕潤:“干了30年,第一次覺得自己被看見。”
“站在聚光燈背后成就他人,這種感覺更踏實。”黃京說。
從鋼卷尺到黨建方案,從實驗室到會議室,黃京的每一步都在打破界限,在“跨界”中書寫了一個個立足本職的傳奇故事。
有人問他:“這樣折騰不累嗎?”他答得干脆:“人生最大的遺憾,不是失敗,而是‘我本可以’。”
黃京的辦公桌上,黨建文件與電路圖和諧共處。偶爾有技術員跑來請教:“黃主任,這個繼電保護參數……”他抓起筆就在文件背面演算,黨徽在胸前微微發燙。
鋼卷尺的“咔嗒”聲與打印機的“沙沙”聲,交織成奇妙的韻律,在這個跨界者的人生齒輪里,技術的精密與黨建的溫度,正嚴絲合縫地咬合轉動。
如今,“技術狂人”與“跨界玩家”的雙重身份,在他身上得以完美融合。正如他辦公室墻上掛著的字——“創新永無止境,服務永不停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