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據央視新聞報道,近日天津制造、組裝的一批巨型風電扇葉啟航運往德國庫克斯港。本次運載出口的風電扇葉單片長78.3米、總價值2000多萬元,全部在天津制作組裝完成。
當前,風力發電正成為清潔能源發展的重要方向,《證券日報》記者了解到,近期多家上市公司積極布局風電市場,其中不乏多家龍頭公司已步入收獲期。
風電市場前景廣闊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發布的《2024年中國風電吊裝容量統計簡報》顯示2024年,全國(除港、澳、臺地區外)新增裝機14388臺,容量8699萬千瓦。其中,陸上風電新增裝機容量8137萬千瓦,占全部新增裝機容量的93.5%,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容量561.9萬千瓦,占全部新增裝機容量的6.5%。
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袁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全球對清潔能源需求的不斷增加,以及各國政府對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風電產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從政策層面來看,我國近期陸續出臺鼓勵發展風電產業的利好政策。國家能源局于2月27日發布關于印發《2025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其中提及,積極推進第二批、第三批“沙戈荒”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和主要流域水風光一體化基地建設,科學謀劃“十五五”“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布局方案,穩步推進重大水電工程建設,積極推動海上風電項目開發建設。
2月5日,自然資源部等六部門印發《關于推動海洋能規模化利用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到力爭到2030年,海洋能裝機規模達到40萬千瓦,建成一批海島多能互補電力系統和海洋能規模化示范工程,海洋能應用場景不斷拓展豐富,形成系列高效、穩定、經濟的海洋能技術裝備產品,海洋能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的法律、政策、標準體系和市場環境進一步健全完善,培育一批具有較強技術研發能力和全球競爭力的海洋能規模化開發利用企業。
風電不僅在我國能源結構調整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全球范圍內也受到了廣泛關注。根據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預測,預計2025年全球海上風電新增裝機達到25吉瓦,未來五年全球風電新增并網容量將達到680吉瓦。
上市公司“乘風”出海
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統計分析司司長呂大良日前表示,在綠色能源領域,2024年我國風電風力發電機組出口增長了71.9%。
風電產業發展迅速,產業鏈上市公司在海外市場也收獲頗多。大金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于3月2日披露的公告顯示,公司全資子公司蓬萊大金海洋重工有限公司為丹麥Thor海上風電場項目建造的36根單樁全部交付完畢,這是公司與萊茵集團(RWE)合作的首個海上風電項目,也是公司首個自主運輸的海外海工項目。根據公告,該項目的成功交付,標志著公司在遠洋航運管理方面取得了重要經驗,并助力公司在海外海上風電市場具備更加堅實的綜合競爭力。
近日,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以下簡稱“明陽智能”)與巴基斯坦信德省能源部在北京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明陽智能將在當地開發建設350MW風光儲一體化項目和75MW風電項目,上述項目計劃于3年內完成建設并投運。
還有部分上市公司為搶占市場機遇,加碼布局風電產業。例如,天眼查App顯示,由上海電氣風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全資持股的上電(北海)新能源裝備有限公司近日成立,經營范圍包括海上風力發電機組銷售、陸上風力發電機組銷售、風力發電機組及零部件銷售。
中國投資協會上市公司投資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支培元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風電作為清潔能源主力軍,潛力巨大,市場廣闊。上市公司在出海過程中也要注意規避風險,比如各國政策風險、風電技術壁壘和市場競爭壓力等。(證券日報記者 丁蓉 見習記者 張美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