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長春,碧水藍天美不勝收。
正在建設中的長春市永春現代生物醫藥城,是“無廢城市”建設的重點項目。生態環境部門將無廢園區、綠色低碳等生態環境元素,全面融入區域規劃環評編制中,實施區域固體廢物智能化和精細化治理新模式,助推項目建成集醫藥研發、醫藥制造、醫療流通、醫療銷售等為一體的高標準“無廢”產業集群……這是長春市高水平打造“無廢城市”的一個縮影。
自2022年4月入選國家“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名單以來,長春市多途徑踐行“無廢”理念,堅持把“無廢城市”作為綠色發展理念的具體實踐,建立“六個體系”,初步形成了固廢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低碳化綜合治理的“長春模式”。
建立以推進科技引領為重點的技術體系。成立建設項目融資工作專班,圍繞項目支撐,針對固體廢物源頭減量、資源利用、最終處置、能力建設等4個方面,指導國有企業探索建立投融資試點平臺。長春市人民政府與生態環境部固管中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在固廢“三化”利用、創新平臺搭建、綠色產業培育、重大環保科研立項及人才培養等方面深入開展合作,幫助長春市培育良好產業生態。加大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創新,完成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結題驗收項目17項,涉廢領域技術創新共投入市級科研經費290萬,帶動社會資本投入300萬。
建立以培育骨干示范為帶動的市場體系。加快工業綠色低碳發展,成功推薦30家企業申報綠色工廠和綠色供應鏈。推動制造業節能降碳發展,組織重點企業申報創建國家和省級綠色制造示范項目。提升農業固廢綜合利用水平,加快推進“秸稈變肉”暨三百萬頭肉牛工程。建成農村生活垃圾轉運站194座,行政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100%。全面推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腐熟發酵糞肥還田251萬畝。推進建筑垃圾綜合利用,提高現有8座裝修垃圾處置場建設水平,推進吉林鵬霖建筑垃圾再生循環利用智能產業園建設。
建立以形成閉環管理為導向的監管體系。促進社會源固廢減量,持續推進垃圾分類回收與再生資源回收兩套回收系統“兩網融合”。加快推進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處理擴建項目和餐廚 (廚余)垃圾處理廠項目建設,建成后實現生活垃圾和餐廚垃圾全部無害化處理和綜合利用。全市垃圾分類知曉率達98%,參與率75%以上,回收利用率達39%,在全國同類城市中處于一檔水平。強化處置能力監管,優化危險廢物利用處置模式,推進小微企業危險廢物收集試點工作,提升工業園區危險廢物收集轉運能力。完善小型醫療機構醫廢收集轉運體系,提升醫療廢物收集轉運和應急處置能力。
“十四五”時期,長春市將堅持圍繞打造生態強市,聚資源、建平臺、落項目、促合作,強化政策,努力打造“無廢城市”建設長春樣板。
作者:李春暉 蔡露露 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秋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