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即將召開,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牽頭會員企業共同起草“關于保障生物質發電行業健康發展”的建議,已報送全國工商聯,擬以團體建議提交全國政協會議。
生物質發電包括農林生物質發電、垃圾焚燒發電和沼氣發電。環境商會會長、清新環境總裁李其林介紹,當前垃圾焚燒行業面臨產能過剩、經營成本高、轉型支持政策不完善等問題 ,建議加大補貼清欠力度,控制好補貼政策退出的節奏,完善綠證綠電和碳市場政策,并試點垃圾發電項目“隔墻售電”政策。
李其林表示,近年來,環境產業向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全面升級,從規模擴張邁向質量增效,從末端治理轉向“源頭防控+循環經濟”系統布局。面對新產業形勢,尋找市場新增量是推動環境產業持續發展的關鍵。向內探索再生資源循環利用、新型污染物監測與處理、新能源交叉板塊等新興應用場景市場,向外則要拓展廣闊海外環保市場。
2月28日,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舉辦2025環境企業家媒體見面會。受訪者供圖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當前環保企業出海仍在開始探索的階段,需要行業的認知和引導。益普索中國董事長兼CEO劉立豐認為,當前是中國環保企業出海的好時機。他表示,全球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記者注)概念正在加速落地,所有發展中國家在環境治理上有迫切需求,發達國家在環境治理上有升級要求,這些為中國企業出海提供了非常好的機遇。
“但目前中國企業出海還是基本上在一個相對停滯的狀態。”劉立豐分析認為,中國環境企業從“走出去”到“走進去”,要長期規劃、徐徐圖之;堅持技術創新為王、搶奪標準制定話語權;要理解市場,不打無準備之戰;建立信任,堅持本地化,從“全球化”到“本地化”,堅持長期主義,建設世界知名環保品牌。
在劉立豐看來,未來3-5年,東南亞的產業升級帶來的環境治理需求、中東“藍色經濟”、東歐綠色轉型等三大核心增長極,將為中國企業提供結構性機會。
李其林也表示,未來環境商會將協同產業上下游,解決環保企業出海“單打獨斗”的局面,形成合力,助力出海。(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