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勝利油田時隔10年三級儲量重上“三個1億噸”,連續穩產6年后原油產量箭頭持續上揚,國家頁巖油示范區建設加快推進,百萬噸級CCUS全產業鏈示范項目高效運行……
截至今年9月,全市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692萬千瓦、增長18.36%,新型儲能規模達到115萬千瓦、增長283%,已達到增量能源消費全部依靠可再生能源提供的能力,渤中海上風電A、B1、B2場址項目全部并網,HG14海上光伏項目加速建設……
勝利油田攻關形成了碳捕集、驅油利用、安全封存等核心技術與關鍵裝備,創新培育CCUS全產業鏈體系。(資料圖)
油氣產量穩中有升,能源供給新體系加快構建,一個個數據、一項項成果,彰顯著東營全力服務保障能源安全的底氣和實力。近年來,我市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的重要指示要求,全力支持服務油田勘探開發、增儲上產,發展壯大海上風電、光伏、氫能、地熱等可再生能源,推動“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發展,加快打造全國現代能源基地、綠色儲都,為推動落實“雙碳”目標,服務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積極貢獻東營力量。
油地攜手,豐實能源“糧倉”
能源保障和安全事關國計民生。儲量,是根基,也是“糧倉”。
聚焦保持油氣持續穩產增產,油地雙方堅持“一盤棋、一家人、一條心”理念,在服務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上同向發力、形成合力。
勝利油田加大勘探開發力度,緊盯新增三級儲量“三個1億噸”目標,明確“高質量、低成本、高產能、高效率”的勘探思路,通過實施“七年行動計劃”,以高質量勘探突破實現資源有序接替。
東營市各級各部門單位把支持油田、服務油田作為應盡之責,全力支持服務勝利油田勘探開發,加強油田勘探開發建設項目規劃、用地、行政審批服務等要素保障,將城市規劃區內油田勘探開發規劃布局的井工廠采礦用地納入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支持油田拓展勘探開發空間。妥善調處油田勘探開發與項目建設、農業農村發展之間的矛盾,有力保障史南勝北地震勘探采集等重點項目順利實施。
去年,勝利油田探井成功率創8年來新高,難動用鉆井綜合提速80%,單井產量比常規區塊提高30%,濟陽頁巖油、濟陽坳陷深層、準噶爾盆地超深層發現新油氣系統,展現出喜人前景。上半年,勝利油田共計6個油田12個區塊通過自然資源部油氣儲量評審,上報常規新增探明儲量3776萬噸。
向新油藏尋突破,也要向老油田要增量。
在勝利油田萊113區塊,藏著老油田“噴涌”新活力的密碼。“采用CCUS技術,可開采藏在地下數千米肉眼難以辨別的巖縫中的原油,實現石油增產和碳減排雙贏,是化石能源低碳高效開發的新興技術。”勝利油田注汽技術服務中心二氧化碳項目部經理屈龍濤介紹。
近年來,油地雙方加力CCUS產業發展,加快推進CCUS產業發展規劃編制進程,召開規劃編制推進會3次,補充CCUS產業鏈圖譜、重點招引企業清單、“碳”權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等相關內容,引領行業綠色低碳發展。
同時,扎實推進CCUS重點項目建設,開展勝利電廠百萬噸CCUS工程捕集綠能替代、驅油封存方案優化工作,齊潤化工15萬噸/年CO2捕集回收項目建成完工。積極開展先導試驗,儲備不同類型油藏CCUS技術,拓展應用陣地,形成濁積巖油藏、頁巖油藏等CO2驅先導試驗方案,各項試驗工作已全面展開。
目前,勝利油田13個區塊應用CCUS技術,累計注入封存二氧化碳150余萬噸,平均單井產量提升36.8%。
油地攜手,書寫保障能源安全的“國考卷”——2023年,勝利油田生產原油2345.12萬噸,在連續六年穩產基礎上實現“箭頭向上”。今年前9個月,勝利油田生產原油1767.55萬噸,超計劃1.5萬噸;生產天然氣6.6億立方米,超計劃0.78億立方米。勝利油田國家級頁巖油示范區正式揭牌,勝利東營原油庫不到一年建成投產,成為國內首個“碳中和油庫”。
多能互補,鋪就綠色發展底色
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是縱深推進能源革命、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大舉措。
從渤海灣畔的廣利港區通用碼頭遠眺,不遠處的海面上,一座座高約百米的白色風車傲然聳立,為東營注入源源不斷的綠色動力。
“這只是山東渤中海上風電基地的一隅,目前已建成A、B1、B2三個場址,規模140.2萬千瓦,約占全省海上風電的30%。”市發改委有關工作人員介紹道,2023年,東營市風電裝機達249.01萬千瓦,全年風電發電量49.96億千瓦時。
在墾利區以東海域中心離岸距離8公里處,從空中俯瞰,一個由藍色光伏板精心鋪就的“箭頭”鑲嵌在大海之中,兩種不同層次的藍色交相輝映,勾勒出美麗畫卷。
這是國家能源集團國華HG14海上光伏100萬千瓦項目,是2024年度山東省重大項目和儲能示范項目,也是國內首個開始實施的兆瓦級海上光伏項目。
“項目計劃于2024年12月全部建設完成并網發電,建成后預期年發電量17.8億千瓦時,能節約標煤59.45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44.1萬噸。”該項目經理張澤成介紹道,“項目采用‘漁光一體’開發方式,與現有的養殖用海進行立體、復合使用,有效提升海域空間利用率和整體開發收益。”
近年來,我市立足太陽能資源富集優勢,大力發展光伏發電項目,山東省單體容量最大的光伏發電項目——華潤財金紅光漁業800MW漁光互補項目去年7月實現并網發電;建成魯北鹽堿灘涂地風光儲輸一體化基地“十四五”開發計劃中首個并網項目——河口區軍馬場50萬千瓦光儲一體化項目……
在東營區牛莊鎮駐地西側,燃煤采暖鍋爐煙囪已經六年沒有“冒煙”了,取而代之給該鎮轄區居民供暖的是14個直徑60厘米的地熱管線。
近年來,我市通過積極推進地熱資源開發,不斷優化調整能源結構,著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東營力量。在有效解決偏遠郊區、農村社區群眾冬季供暖困難的同時,東營市重點推進牛莊鎮“清潔供暖無煙小鎮”、吾悅廣場片區地熱能替代燃煤供暖等6個省級地熱能試點工程建設,并以點帶面,向溫室種植、水產養殖等產業領域拓展延伸。
隨著相關工作的推進,目前,全市地熱能開發利用實現年當量替代燃煤28萬噸,可減排二氧化碳66.8萬噸、二氧化硫4760噸,有效保障了碳達峰碳中和戰略順利推進。
截至目前,東營電網新能源總裝機容量662萬千瓦,占全市電力總裝機的54.3%。清潔、綠色的電能正源源不斷地送往千家萬戶,助力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儲能“蓄”勢,夯實能源保障基礎
在利津濱海新區(刁口鄉),一排排儲能電池裝置就像一個個巨型集裝箱,整齊排列。這里是國家新型儲能試點示范項目,也是目前全國單體容量最大的電化學獨立儲能電站——東營津輝795兆瓦/1600兆瓦時集中式儲能項目。
“目前,一期項目已并網投運,一次充電可儲存約100萬千瓦時電量,最大可滿足約15萬戶居民一天用電需求。全部投產后,每年可節約標準煤16.1萬噸、減排二氧化碳52.64萬噸。”項目負責人馮冠書介紹說,該項目既位于風光大基地又靠近負荷中心,可有效解決風光大基地送出斷面受限問題,推動構建源網荷儲協調發展的新型電力系統。
近年來,我市將促進儲能產業高質量躍升發展作為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抓手,積極創建國家級新型儲能實證基地,高質量編制《東營市新型儲能及儲能產業發展規劃》,全力打造鏈條完整、配套齊全的新型儲能產業集群,積極打造全國現代能源基地、綠色儲都。
依托市場優勢、產業鏈配套優勢,我市大力發展儲能產業,電化學、壓縮空氣、飛輪、熔鹽、重力、氫等多元儲能競相發展,目前,已建成儲能項目10個,裝機規模114.9萬千瓦,規模居全省第1位。同時發揮石大勝華、海科新能源等龍頭企業在鋰電池電解液市場的帶動作用,吸引寧德時代、巨電新能源等頭部企業落戶東營,積極打造生態、循環、閉環的鋰電池產業鏈集群。我市已經形成涵蓋材料生產、設備制造、儲能集成、多場景應用四大領域的產業格局,新型儲能產業呈現出多元化競相發展的局面。
儲,還包括油庫。我國一次性建設規模最大的原油商業儲備庫項目——東營原油商業儲備庫項目,可實現我國海上自采原油就近上岸存儲、加工消化和快速周轉,形成區域進口原油的替代供應鏈。國內首座“碳中和”原油庫——勝利油田新東營原油庫,從項目設計到建設全過程,勝利油田探索節能降碳路徑,應用綠電替代減碳技術,開展能源梯級利用降低生產能耗,打造了“零異味”“零泄漏”“零固廢”“零排放”的綠色智能原油庫,成為環境友好花園式油庫的典范。
儲氣產業同樣風生水起。位于墾利區的勝利油田永21儲氣庫是山東省首座地下天然氣儲氣庫,也是全國第一座利用水淹枯竭氣藏改建的儲氣庫,設計庫容5億立方米,工作庫容2.38億立方米,日調峰供氣能力198萬立方米,可滿足500萬戶家庭日用氣。
實干為要,奮斗以成。我市將堅決扛牢服務保障國家能源安全重大責任,為“端牢能源飯碗”再立新功、再創佳績。 (記者 任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