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綠電綠證服務中心已提供線下80多場綠電綠證服務,累計服務粵港澳大灣區超1200家重點企業2632人次
深圳市綠電交易電量8.83億千瓦時,同比激增233%,綠證交易量1033萬個,折合綠電103.3億千瓦時
2025年一季度,廣州電力交易中心綠證交易突破1億個,綠證綠電交易合計接近1300億千瓦時
在5月12日廣東深圳舉辦的綠證市場高質量發展政策宣介會上,全球綠色電力消費倡議(RE100)宣布全面認可中國綠證。這是氣候組織今年3月通過網站宣布無條件認可中國綠證后,通過現場儀式再次確認。
RE100年報數據顯示,2024年,RE100全球范圍內成員企業年用電量達5450億千瓦時。在此次活動現場,多家發電企業、電力用戶又達成了400億千瓦時的綠證綠電交易意向。
獲RE100全面認可后,對于如何最大程度發揮綠證作用,讓中國綠證真正走向世界,推介會上各界形成了共識——加快培育市場,推動綠證在碳排放雙控中發揮更大作用,推動提升中國綠證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和認可度。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含綠量”
綠證既是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的“身份證”,也是企業能源轉型、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承諾書”。而獲得RE100認可,就意味著中國綠證取得了國際貿易的“通行證”。
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易躍春在活動現場表示,目前我國已經建成較為完備的綠證制度,形成了包含“建檔立卡—綠證核發—綠證交易—綠證應用—綠證核銷”的管理體系,綠證證書提供中英文對照信息,遵循國際全生命周期溯源要求,記載綠色電力“從生產到消亡”的全生命周期信息。
未來,RE100成員企業及其供應鏈企業將有更大意愿和積極性采購和使用中國綠證。
“先從大企業入手,讓這些公司從需求側擁抱可再生能源,傳遞出清晰的信號,并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參與者。”氣候組織首席執行官海倫·克拉克森在活動中介紹組織拓展綠證企業規模的策略。
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是最早在中國采購綠電的外企之一,為了實現減排目標,該企業采用投資+采購并行的策略。“一方面,我們投資建設自有新能源資產,另一方面,也通過電力交易采購綠電證書來降低碳排放。”巴斯夫(中國)有限公司大中華區電力及可再生能源采購經理徐明說。
經濟發達,產業用電需求巨大的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培育綠證市場的先鋒隊和主力軍。廣州電力交易中心數據顯示,僅今年一季度,中心綠證交易就突破1億個,綠證綠電交易合計接近1300億千瓦時,超過前兩年的總和。
在活動舉辦地深圳,其綠證綠電交易量位居廣東、廣西、云南、貴州、海南五省區各地市之首。今年1—3月,深圳市綠電交易電量8.83億千瓦時,同比激增233%,綠證交易量1033萬個,折合綠電103.3億千瓦時。同時,交易已包含套餐、徽章、補貼、金融等多種方式和場景,無論企業還是居民,都已對綠證有較為深刻的認識。
而中國綠證作為中國可再生能源電量環境屬性的唯一證明,在深圳也越來越受歡迎。深圳購買綠證的主體除了外向型企業、上市公司、能耗企業和大數據中心等商業主體外,已經擴大到了醫院、學校等組織,新能源汽車車主等個人,呈現全民參與消費綠色能源的態勢。
積極服務企業綠色用能
廣州電力交易中心的數據顯示,2024年粵港澳地區綠證交易均價為2.7元/個,月度均價呈現下降趨勢,1月均價最高,為12.8元/個,12月最低,為1.1元/個。“價格波動受電源類型、區域分布、核發區域和補貼政策影響,其中市場供需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該中心總法律顧問兼合規官張巧玲介紹。
業界普遍認為,導致綠證價格較低,綠電環境價值沒有得到充分體現的原因在于“市場供需不平衡”,需要“健全綠證價格形成機制,加強綠證價格監測,研究建立綠證價格指數,引導綠證價格在合理水平運行”。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國家數據局5部門在今年3月聯合發布了《關于促進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市場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激發綠證消費需求”。
而早在2023年,深圳市便成立了全國首個由政府授權的“綠電綠證服務中心”,服務企業綠色用能需求,支持企業提升綠色競爭力。成立至今,深圳市綠電綠證服務中心已提供線下80多場綠電綠證服務,累計服務粵港澳大灣區超1200家重點企業2632人次,將綠電綠證最新市場動態、政策措施精準下沉到企業,助力綠色低碳生活方式走進千家萬戶,提升城市發展的“含綠量”。
深圳兆恒售電有限公司是一家為客戶提供售電和綠證服務的企業。深圳綠電綠證服務中心根據其業務發展需求,為其研究了最優的綠電綠證購買方案,協助其簽訂了標的額為30億千瓦時的綠證綠電,預計今年將為其服務的20多家企業減少綠電綠證成本450萬元。
深圳供電局市場及客戶服務部副總經理成坤介紹,深圳供電局將在強化全鏈條服務、提升服務能力、拓展服務場景、營造綠色消費氛圍等四方面持續發力,持續優化用電營商環境,積極服務民營企業,助力深圳經濟社會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南網報記者 帥泉 通訊員 朱婷婷 張效聲
評論